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小词典     
【汉调二黄】又名"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的汉中、安康、西安一带;甘肃的东部;湖南的西部以及四川的温江等地。渊源于二黄腔调,历史较久,形成至今约有一百八十余年。分汉江与雒镇两派。汉江派音调较柔和,以唱功,做功戏见长;雒镇派唱腔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相似文献   

2.
粤剧是以梆黄声腔为主的本土化的外来剧种,有关粤剧梆黄声腔的源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江湖十八本”是寻找粤剧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粤剧“江湖十八本”与陕西的汉调二黄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汉调二黄实即历史上的皮黄秦腔,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源自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汉调二黄为安康特有地方剧种.当代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先生经过20多年研究考证发现.其与国粹京剧的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为京剧声腔母体,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该剧种在安康的现状却不客乐观.做好汉调二黄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是历史赋予安康的神圣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三国戏的研究成为三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杂剧和传奇,对地方戏的研究较为薄弱。汉水流域是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地理空间,产生和流传着大量的三国戏。学界尚未有论著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流经陕、豫、鄂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三国戏主要出现在汉剧、湖北越调、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90余种。剧作主要由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改编而成,亦有改编自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传说的戏曲剧目。戏剧活动一方面扩大了“三国”故事的传播和互动,另一方面重写中融入了地域和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戏曲音乐中,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皮黄腔系是我们最熟悉和常见的。被誉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则是皮黄腔系的代表性剧种之一。皮黄腔,即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的统称。京剧传统戏《四郎探母》是一出具代表性的京剧西皮戏。本文将从唱腔运用角度,对《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的京剧音乐作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是一对根生在大陆、花开在海峡两岸的民间传统音乐姊妹花。永春出土的唐、五代乐伎砖雕与泉州开元寺飞天乐伎手持北管乐器的物证,及唐代“天子传音”的民间北管传说,似可改写泉台北管历史。将台湾北管的牌子与戏曲,比较泉州民间的鼓吹与地方戏曲,发现前者延续了北方传统、后者转化为地方特色并遗留了北管史迹,她们同根同源、同异相融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以徽剧为戏母,兼容昆曲、越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最终而成的"国粹",是全国戏曲门类中影响最广、观众最多、剧目最丰富的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京剧《卖水》一剧,源出于山西蒲州梆子《火焰驹》中的一折,是中国戏曲学校1961年移植改编剧目。《火焰驹》最早为秦腔原创剧目,清代陕西大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戏曲名著之一。京剧、豫剧、晋剧等剧种均有移植本,如:京剧花旦戏《卖水记》、豫剧《大祭桩》、中国京剧院程派传人李海燕主演《宝马圆情》等。该剧为小生、小旦、老旦、花脸唱做并重戏,《打路》《花园卖水》《艾谦传信》《祭桩》为著名折戏。其故事情节大都相似。  相似文献   

9.
关于京剧声腔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二黄调和西皮调在北京合体而成,本文认为这个观点缺乏事实依据,京剧声腔的产地不是安徽或湖北,而是陕西,陕西历史上存在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陕西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早在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已广泛流传于北京和东南各地,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春台班进京所唱的腔调主要是前秦腔;细考京剧与陕西二黄的声腔,二者确实同类.京剧的声腔是从陕西二黄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潮调作为地方戏曲声腔,在明代就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剧目、唱腔体系,拥有《荔枝记》、《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剧本。该文对这些剧本的潮调性质进行了考析。明清以来,潮调流传于粤东、福建、台湾的潮剧、梨园戏、白字戏、竹马戏等剧种,它们都继承了明代潮调的剧目、剧本。  相似文献   

11.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当代学生》2012,(Z4):70-73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首批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项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戏曲300多个剧种中,最为鲜艳夺目的要数京剧,它被奉为“国剧”,被列为“国粹”.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的微剧和湖北汉调的戏班纷纷进京演出.京剧就是在这两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和北方梆子戏的曲调,结合北京的语言特点而逐渐形成的,并于光绪年间臻于成熟.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京剧一直是中国最繁荣、最流行的剧种.  相似文献   

14.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杜隐园观剧记》是一部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温州地方戏曲的珍贵的日记体史料。日记记载的戏目、剧种、班社、戏俗等的数量和种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这个时期温州戏曲的繁荣。在这个整体繁荣的背景下,受乱弹班冲击的昆班和高腔班在困难的境况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另外,官府禁戏、戏价低廉、伶人地位卑下等现象也体现了艺人艰难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6.
青海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灯影戏、眉户戏、平弦戏和藏戏四种,藏戏又分黄南藏戏和甘南藏戏两大流派,其中甘南藏戏是和甘肃四川交叉共有的剧种。下面将各地方戏曲剧种概貌及艺术特点分别予以介绍。青海灯影戏俗称“影子”。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的西宁、大通、湟源、互助、平安、湟中、乐都、民和、门源以及黄河流域的贵德、化隆等县,海西州的德令哈、都兰、乌兰也有灯影戏班子。青海灯影戏的渊源史无记载,就唱腔音乐而言,与甘肃陇南影子腔极为接近,而打击乐则和秦腔大同小异,唢呐曲牌也和秦腔有不少共同之处。其戏曲语言和青海眉户戏一…  相似文献   

17.
戏曲曲牌结构经历代发展在昆曲的昆腔中得以成熟完善,无论单曲牌结构还是整体性曲牌结构,其艺术成就及结构特点都被戏曲曲牌体的其它剧种以及后来形成的板腔体剧种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戏曲的唱腔体制,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对于板腔体如何从一个基本曲调,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而演变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别,已有诸多论述,似较详尽。在曲牌体中,亦有对某些戏曲声腔(如:昆曲、高腔)曲牌联缀规律的研究。但是,对于各戏曲剧种中,多种曲牌体系内部,各曲牌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发展规律,却较少论及。本文仅以福建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为例,试图对我国戏曲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护文化遗产,振兴古老的汉调二黄艺术,最根本的运作方式是商业运作方式,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拿钱扶持。而实行商业运作方式的根本前提是要有热爱和欣赏汉调二黄艺术的观众。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创作一批青年观众喜欢看的剧目;二是改革汉调二黄唱腔音乐以适应现代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三是依靠名角儿,引导和培养观众。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昆曲传入山西省,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影响着其他戏曲剧种的发展.山西梆子腔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的养分,昆曲艺术在对梆子腔的影响同时也是昆曲艺术自我的延续和伸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