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看了黄老师在交流园地的留言,很有感触。首先是黄老师对于课程改革的热切期盼.其次是对于实施课改至今的失望,再次是对于课改的自我理念。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反对一味的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反对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时,当我们更重视语文的阅读而不是分析时,当我们眼中的课改只意味着学生的兴趣时.语文课就走样了。没有了学科的特点,没有了语文的教学含量.甚至语文成了阅读课,老师也成了旁观者,这种现象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新的课程标准,以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改革为重点,与之相适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要逐步地建立。如何将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如何改变传统观念下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如何面对、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教师如何及时作好角色的转变等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文亭 《广西教育》2008,(20):17-18
一、教师反思提出的背景 在当前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实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关注和探索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就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郝学利 《陕西教育》2011,(1):37-37,67
陕西省第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于2010年夏季结束了,反思三年来走过的课程改革之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感到没有一种有效的衡量课程改革进行程度优劣的标准.更有种步履艰难之感。追根溯源.我认为这是高考模式与课改不相匹配所致。  相似文献   

5.
江唯伟 《成才之路》2009,(36):45-46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于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的指导,为课改而课改所导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的现象。下面就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典型的有效性缺失的教学现象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课改的深入发展必须立足于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根本变化就谈不上课程改革的成功.努力摒弃功利主义和传统观念、习惯的影响.让高中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应该是当今每一个中学物理教师认真思考并不懈实践的课题。本文拟就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高中物理课堂这个话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到现在.虽然中小学已全面开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课改”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精神实质.对新课程的教学技能、方法、过程掌握还不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培训院校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课程改革在大连甘井子区实施已经一年 ,笔者认真学习了课改精神 ,并努力应用于实践 ,发现不少教师在认识上容易存在着几个误区。1 重过程而忽视结果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课程》中强调“组织好探究活动 ,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 ,于是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只重视过程即可 ,实际上没有正确的过程 ,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没有正确的结果 ,就没有正确的过程。2 过分注重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有的教师努力在教学策略上体现课改 ,一节课…  相似文献   

9.
杨书明 《广西教育》2006,(7B):11-11
从去年秋季期起,我校参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成员之一,这对我们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老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农村初中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学校领导班子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活化常规,把握课改这个重点,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课改实验氛围,促进师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教育模式就需大的突破。国家适时提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要求.对教师应对课改,了解21世纪的教育教学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议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管理,学生太吵了,要不是课改,就不会这样了。”“课改其实就是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表演、唱唱跳跳又一节,到头来一点知识也学不到,课改有什么好?”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吵”?学生吵闹的原因是因为课程改革吗?课程改革好不好呢?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教师缺乏组织能力,没有组织好教学。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能顾及全班而围绕部分学生进行教学。而现实中我们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实施像国外那种自由式的教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12.
上海第一期课程改革始于1988年,距今已有20年了,本文通过三位当年数学课程改革参与者的谈话,回顾和反思了一期课改的成功之处和经验教训,一期课改的编者对数学课程做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些将对今后的课程改革和实验能有所启示.文中虽然谈的是上海课改信息,但可作为相互交流之用.本刊同时刊登了当时市教材改革的领导之一和同为数学教材的编写者张福生老师的读后感,文中谈到了诸如“概率统计、微积分、项武义教材”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十年风雨历程,硕果累累。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我们需反思过去改革十年的得与失。寻求课程改革新出路。通过对区域课程改革现象与政策透视,对比分析区域课改的存在性、合理性、可能性和差异硅,认为实施区域课程改革是一条可能、必要、合理、恰切的路径。课改政策向区域倾斜,制定区域课改新方案;区域联动互助合作,催生区域课改新理念;校本培训针对区域.彻底解决课改“三课”难等是推进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是整体、持续、有效促进课改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颁布以来,课程改革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不管是否参加了课改试验,老师都在关注着、思考着、实践着或者困惑着。有的老师说:“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有的老师说:“课改课改,越改越不会教书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谁都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中。在这改革大潮中,我们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一、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他是民族振兴、社会—发…  相似文献   

15.
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是高职教育总的要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和高职示范校建设的要求。教改的核心就是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来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学校的质量品牌,因此应从课改与建设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思路方向及实践方法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被视为决定素质教育之成败、新课改之成败和学校教育之成败的“最后领域”,如果没有课堂变革的课改,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新课堂的建设,每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在积极尝试着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就时下较为时尚的教学现象来一一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课程资源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改革的设想就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改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轰轰烈地开展,扎扎实实地推进.作为一名参加课改实验工作的老师应如何上好每堂课,以实现课改目标?下面就参加一年来的课改实验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9.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杠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应有作用,课程评价就会扼住课程改革的咽喉.给新课改带来一定的阻力。课改以来,课程评价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如在理论研究域存在泛化现象、理论研究的天平失衡;实践中对课程评价的理解偏离其本意、课程评价存在两难处境等。在对问题简要剖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从研究域和理念认同上进行相应的探讨.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发挥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有的只是探究.既然是探究,就会出现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惑,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我们深入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困难和问题的改革就不能算是改革.同样,提不出问题的课改实践也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课改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