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共同作文:作文指导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作教学形式,弊端较多,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写作热情,大多是当任务似的完成。要么弄一堆散乱的“字”凑数;要么囫囵吞枣地抄上一通;要么确实不知如何下笔,怎样去写,索性不写……教师则成天忙于圈圈点点,给学生“当秘书”;即使下的功夫很大,可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收效甚微。总之,师生双方多处于无效劳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是诱思教学思想的核心。在这个论断中,“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思”则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关键是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诱”的作用,真正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呢?我们认为,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的设计怎样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学而不思则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存在一些遗憾,要么是教师分析得多而学生感悟得少,要么就是教师表面上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使学生在读与思中领悟文本的精妙呢?下面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做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4.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学作品中的美。在学作品的不同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如何运用初中思德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策略:①利用思德课教学,培养学生乐观稳定情绪;②利用思德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入际交往;③利用思德课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④利用思德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利用思德课教学,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的确出现了许多“珍视独特”的亮丽景观,但更多的却是偏差,要么没有往学生“独特”,用教师或“教参”的理解,一统天下;要么让学生乱“独特”,对学生的任何理解都不予纠正,那么,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理解“独特”的内涵,从而实现对它的有效珍视呢?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教学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而不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学与用的脱节,有的学生在学校下笔千言,文思敏捷,一旦走向社会却无所适从、笨嘴拙舌。如何根据学生现状,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从思、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开启学生思考之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去想象,发挥他们…  相似文献   

8.
顾惠娟 《中国教师》2008,(22):38-39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多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产生无从着手的困境,他们经常要么瞎蒙,要么胡乱写一个答案等待老师订正。事实上老师也明白,自己一讲学生就会懂,这只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那么历史教学同样也适应于这个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固定在我们的课本和教参中,而应该放开手让他们去自主探索、去创新,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张扬他们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想象的“母体”,是孕育想象的“温床”,写作则是让学生直接挥洒想象力的沃土。但现实是:学生面对作文要么一提笔就头疼,绞尽脑汁,无话可说;要么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缺乏深度思考;无自身体验感悟,丧失了童真童趣;阅读量少,知识面狭隘;语言表述能力差等。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久思不得其解.因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若能有效地答疑解难.则可激发学牛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收到良好效果,但是面对学生的提问.有些教师要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要么一步一步将答案做给学生看,一遍一遍讲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情为基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活力呢?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人心,教学现代化逐渐实施,中学思品课课堂已然发生重大变化,课本内容越来越与时俱进,事实材料越来越贴近生活。然而枯燥乏味的考试内容,让见多识广的青少年打不起精神,思品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闹闹哄哄。授课老师往往一筹莫展。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学校提出的"谐进教育"让人耳目一新。何谓"谐进教育"?和谐课堂之我见:和谐的课堂需要三方面支撑——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认识“学生”这个课程资源 课堂中,学生就是一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它会使你的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作为课堂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有声的;另一种是无声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待学生有声的反应经常是立即回应,对无声的体态语等则与我们对待矿泉水瓶子的态度极其相似,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就认为必弃之而后快。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如何学习普通话感到茫然,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么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要么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甚至对一些错误的语言现象,尽管教师一再指出,要求更正,但以后又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师范学校的普通话口语课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它是带有多科性特点的边缘学科,但它不是理论知识课,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训练课,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把理论渗透到训练中,学生的学习则是通过训练领…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直接接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避免不了会发生一些感情上的纠葛。要么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要么是学生有了成绩,教师对其进行表扬鼓励,要么是教师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么是学生对老师表达不同的尊敬之感。这一切,都需要老师认真对待,慎重处理。稍有不慎,处理不当,便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不必要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诚然,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做教师的天职。然而当教师的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有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红人,倍加关注,时时赞许;而有的学生则令老师感到头痛,让家长无计可施,要么漠然置之,要么横眉冷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的确出现了许多“珍视独特”的亮丽景观,但更多的却是偏差:要么没有让学生“独特”,用教师或“教参”的理解,一统天下;要么让学生乱“独特”,对学生的任何理解都不予纠正,一派胡言。那么,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理解“独特”的内涵,从而实现对它的有效“珍视”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知识技能为主体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人一时找不准二者的关系.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要么受“不干预“理论的影响.教学不敢提知识点.不敢教基础,使教学自由化发展:要么就是强调”双基”.回到向学生灌输成人化专业化知识技能的老路上去。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作文的思想负担很重。往往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这些学生拿起笔来,总是望眼欲穿,咬烂笔杆,绞尽脑汁,就是写不出几行字来。即使勉强完成,要么是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要么是东拼西凑,前后不连贯。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做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