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的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我国历史教材孕育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历史教材问世的进程的考察,认为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是整个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内容之一,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2.
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产阶级化是俄国近代化的关节点。吉林大学苏联研究所张广翔在来稿《19世纪下半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化的历史条件初论》(原文10000字)中对19世纪下半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化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探讨。一,货币权力不断冲击封建特权,土地买卖范围日益扩大,地权转移逐渐通过买卖关系来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近代化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化艰难起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洋务运动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近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19世纪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西方近代化的示范带动和武装侵略下艰难启动的。整体来看,中国在19世纪争取实现近代化的机遇有两次: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看中国高教改革黄福涛从17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近代化。分析和比较西方主要国家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阶段行进、类型特点、途径方法等,不仅能够解决教育史中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西方传统大学如何通过改革演变为...  相似文献   

6.
近代化从广义上讲,就是由传统的农业明转变为现代的工业明,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化教育等各种综合因素。中日两国近代化开始于19世纪中期,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社会背景下,两国近代化都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但最后结果却完全不同。其内在原因有:  相似文献   

7.
1.19世纪中期,近代化潮流席卷了整个世界。为了顺应这股潮流,不少国家进行了革命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材料二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相似文献   

8.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最杰出的法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以清末修律为契机,对中国法律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他潜心研究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舍弃当时在各个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法,以日本为跳板,采择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使中国法制迈向了近代化的轨道。这一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大方向是正确的。清末的法律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法律落后的现状,而且决定了中国此后法律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后发展国家干预经济近代化的方式首先都是直接从干预经济开始的。自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选择了“官为控制”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甲午战争后,改“官督商办”为“纵商为之”,颁布了大量新的工商政策法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以致于大大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0.
在洋务新政的推动下,清政府于19世纪70年代至1897年间为实现国防近代化,主要以德国为蓝本实行军事改革。作为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德为师”的军事改革进程以及清政府选择德国作为效仿对象的原因都值得后世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英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18世纪以后,英国失去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一地位先后被法国、德国和美国所取代。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英国开展了一场旨在改变古典教育传统,加强科技教育的大学改革运动,大学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20世纪以后,古老的英国重振雄风,坐上了世界科学巅峰的第二把交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时期是一个面临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考察这一时期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主体、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理论构建和经济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以传播路径等要素为切入点,力图全面揭示西方财政思想在该时期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世纪以前至20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先后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流派。在自身不断调整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流派在教学观念、基本特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这是英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改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英国贫困问题与宪政调适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英国现代化的深入,贫富分化加剧,贫困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秩序和法治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叶期间,十分关注并尝试于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宪政调适。宪政调适实际上是政治体制现代化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英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议会和选举权的变革,工业阶级地位的提升,以及对贫困等问题的宪政调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社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泰国19世纪的银币单位Tical为Baht取代后,华人针对Baht发明音译字"金末"读为"Puak"。因此字不见于中国,改为"铢"。厦门方言中"抹""沫""末"均读buat,与Baht发音接近;泰王朝创建钱币时直接引用中国钱币"铢"作主币衡重计值单位,故读"Puak"的"金末"自然改为"铢"。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室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将严格的等级秩序引入了先前无组织的教室,而二十世纪进步主义教育则提倡教室应适应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从历史的维度分析教室的变迁,可以发现现有的教室结构本身是历史的沉淀,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理念、经济条件、技术装备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未来的课堂。当代的教室与时代精神存在着不协调,任何有效的变革正是要消弭这种裂痕。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需要一起努力,共同为教室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学有两层涵义,一是公共经济学,一是制度经济学。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是古典政府经济学的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末,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渐趋衰落;20世纪30年代以后,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的一些现代经济学流派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政治经济学复归;最后,当代世界经济是带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决定政治经济学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