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促使报纸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求新的市场空白点,由此,为特定的受众打造的特定"媒介社区"--社区报诞生了.在我国,社区报虽然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仍在探索阶段.①  相似文献   

2.
非常规报纸指的是那些使用特殊材质、特殊版式、特殊印刷手段,或者在特定期目、特定内容、特定日期、特定数量、面对特定受众、服务于特定的事件而印刷、发行的报纸。它的“非常规性”在于打破了报纸产品在形式产品这一层次上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以更有创意的“界面”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报纸产品的信息,例如市场上出现过金银报、丝帛报、玻璃报、手机报、异型报、社区报、超“厚”报、临时报、防水报等等。  相似文献   

3.
陈树生 《青年记者》2014,(2):99-100
社区报:传统纸媒的"剩余价值"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与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报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发展前景难以乐观。在传统大报的一片颓势之中,社区报却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了对抗报业经济衰退的态势。根据NNA(美国报纸协会)的调查显示,美国7000多家社区报目前拥有共计超  相似文献   

4.
美国全国报业协会(National Newspaper Association)对社区报纸的定义是:“旨在通过提供新闻和资讯的方式服务并建设本地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打造社区纽带的报纸。”其惟一标志就是它“对某个特定社区的服务性和归属感”。在美国,以社区报为主体的小报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004年,美国周报(绝大部分为社区报)达到6692份,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报纸、杂志等媒体发展前景堪忧。为应对传统媒体"寒冬"危机,一些大型传媒集团相继尝试开办社区办、创办社区报,以期挽回报业日渐衰退的局面。然而,社区报是否能够拯救报业?其当下发展存在哪些弊端?未来转变和发展方向在何处?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初步探寻社区报发展机遇与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6.
黄卫 《新闻界》2004,(1):20-21
作为一个小政府、大社会、城市稀少、乡村广阔的国家,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社区报体系。要研究社区报纸,加拿大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本文拟对加拿大的社区报纸进行一个梳理,以探讨这种报纸形态在今天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只要您对社区的大小事务抱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您愿意和本报读者一起分享您所在小区的故事,只要您愿意贡献一点点宝贵的时间为我们提供线索,您就可以报名成为我们的社区通讯员。"这是北京一家都市类报纸招聘社区通讯员的公告语。随着城市不断扩大、新兴社区不断增多,社区新闻越来越引起重视。在国内,各地都市类报纸版面设置中有独立社区版的越来越多,招聘专职社区记者、兼职社区通讯员的广告也越来越让人心动。部分报纸还在主报的基础上设置独立的社区报。就在今年3月2日,上海市首家获国家批准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报》诞生;2006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也发行了首张社区报。在国外,社区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品种,社区报已有300多年历史。应该怎样看待报纸设立社区版、开办社区报的意义和价值?社区版和社区报发展趋势怎样?在采写社区新闻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与困惑?一个优秀的社区记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对社区记者有何独特要求?社区新闻的独特作用以及目前的角色意义怎样?  相似文献   

8.
黄卫 《传媒观察》2004,(5):37-39
作为一个小政府、大社会,城市稀少、乡村广阔的国家,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社区报体系。要研究社区报纸,加拿大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本文拟对加拿大的社区报纸进行一个梳理。以探讨这种报纸形态在今天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22):77-80
美国社区报与社区居民的"亲密感"的营造来自于报纸内容的本地化、贴近性和实用性。中美社区报在报纸的功能定位、内容定位、采写视角、采写内容、体裁和语言以及编辑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吸收美国社区报先进经验,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进行本土化分析,中国社区报的内容发展策略就自然呈现了。  相似文献   

10.
徐建 《传媒》2016,(13):15-17
2013年1月8日,《华西社区报》在成都创刊,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份面向社区免费发行的报纸,是以《华西都市报》为龙头的华西传媒集群深耕成都主城社区、抢占社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一个新载体.3年多来,《华西社区报》扎根社区,始终坚持"温度 互动 实用"办报宗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为企业营销铺设"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1.
周继山 《中国记者》2012,(1):100-101
传统报纸在日益受到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冲击的同时,另一个竞争对手是国内市场正在萌芽的免费报纸。目前大规模发行的免费报主要还是以地铁报的面目出现,故本文将地铁报作为免费报纸代表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小榕 《青年记者》2013,(28):22-24
中国社区报是早产儿,是先于社区文化的形成或在社区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社区报有一个天然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推动中国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报是舶来品,产生于300多年前的欧美,近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媒介产业的发展,移植到我国部分大城市。我赞同刘劲松、卞灏澜对社区报所下的定义:"社区报就是以社区(读者)为发行对象,通过提供新闻和资讯服务本地居民、打造社区纽带,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定期出版物。"①中国的社区报,产生于中国的特定环境,自然也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点,并因此规定了中国社区报的使命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对社区报本义的探寻中,我们认同陈凯教授对美国社区报的考察评价,即"小的才是美好的"。立足于某一特定规模的社区,以各种信息内容来服务社区,凝聚居民感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居民心声,这才是社区报的原初意义。从境外社区报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来看,社区、媒体以及高校的联合,也许是未来中国社区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参与社区报的采编,有利于实现社区、媒体、高校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7):74-80
本文以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变迁为线索探讨了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流变,选取了不同阶段代表性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的社区新闻观进行分析。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大体发展脉络是:早期乡镇报人有办报的思想但没有报道本地新闻的思想;上世纪30年代注重本地社会生活报道成为乡镇报纸共识;自1950年代郊区城镇报和大城市邻里社区报获得大发展,"社区新闻"概念应运而生,社区报纸与社区发展关联起来;1990年代至今,社区新闻思想走向深化,社区报纸的责任意识凸显。  相似文献   

15.
刘芳 《东南传播》2016,(1):61-63
十多年间,同样是在报业市场化背景下催生的报纸,社区报不仅没有像都市报那样在我国报业市场大放异彩,反而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坎坷,走进一个尴尬之境。当下我国社区报发展的几种运营模式各具特色,却又各自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报的实践者应该跳出报业市场化发展的思维定势,从社区报的本质出发,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很多学界和业界的主流声音认为报纸已经处在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但在报纸整体遭遇唱衰的情况下,很多专家却看好本地化的报纸发展,如美国社区报研究专家Jocklauterer就曾说过:"对大报是危机,对小报意味着机会。"南加州大学安能博格数字未来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也认为,虽然报纸作为整体将"衰退",但是仍然有一些报纸会生存下去,这就是那些规模占据了两端(最大和最小)的报纸。该中心预测,  相似文献   

17.
陈力丹  王海 《新闻界》2014,(4):66-70
美国西部的同性恋社区报,其内容除了涉及同性恋的特定话题外,其他内容与一般的美国地方报纸没有明显的差异。任何一份同性恋社区报纸,传递给人的第一感觉只有亲切与平和。尽管从报纸的文本层面可以看出,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同性恋社区需要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以维护自身权益,消除文化交流的壁垒,但显然,它们总体上不具备跨文化间的交流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社区,正在成为蒸腾澎湃的城市生活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因子。作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报纸传媒理所当然地要把新闻的触角延伸至这方热土上。而且,从传播受众的理念出发,“社区人”也是一个巨大的买报与读报群体。因此,搞好社区新闻的报道,增强社区报道的阅读魅力,应是党报加强报纸可读性、扩展报纸阅读面及提高报纸发行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7):39-43
本文以人民日报及其官方微博对"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报道为例,阐述了报网互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策略。微博的及时、互动和全媒体,报纸的专业、深度和权威,在报网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应急处置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报网互动是报纸等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传播的P2P模式的一种路径,也通过报纸与微博的"双向议程设置"、"影响力共享"等,将报纸和微博的内容生产能力和信息表现优势进行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报业突围的困境,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传统报纸改革的一个大趋势。从手机报、电子报、报纸微博到云报纸,报业一直在寻求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微信的出现为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平台,传统报纸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帐号。基于对微信平台传播特征的考察和对用户关系的探讨,本文认为虽然报纸微信在现阶段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微信平台仍然可以作为传统报纸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借力点,而具备连接思维和定制思维是成功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