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电脑时代的摄影记者陈兵电脑、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摄影记者开辟了一个新天地。1997年6月30日,江泽民主席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当江主席走下飞机舷梯,左脚踏上香港土地的一瞬间,新华社摄影记者冒着大雨按动...  相似文献   

2.
见证历史见证回归──新华社有关香港回归祖国对内报道的回顾新华社国内部港台编辑室范丽青,王炽翻开有关香港报道的资料集子,一件件有关香港回归祖国伟大历程中的大事。小事一一映入眼帘;一篇篇有关香港在回归历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社团活动、民心民...  相似文献   

3.
宋布军 《岭南新闻探索》2007,(4):F0002-F0002,F0003
羊城晚报一位记者在总结香港回归报道时说。“香港回归”,我们要瞄准的,是“回归”,还是“香港”?做“回归”,一百家报纸的答案是一样的;而做“香港”。则一百家报纸可以做出一百个答案。看看广州各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沉到香港深处,用图片给我们带回来的答案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为报道香港回最这一历史盛事,新华社投入的人力是空前的。由总社89人和香港亚太总分社25人共114人组成了香港回归前方报道团,从6月6日总社人员第一批赴港,到7月10日最后一批撤离回京,历时34天。其间,以北京总社为基地的后方报道团实际投入的人力更多。我们充分、准确、及时、形式多样地报道了香港人民和内地人民喜迎回归和欢庆回归的盛况,报道了回归前后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在国内起到了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国际上起到影响国际舆论、削弱西方歪曲宣传的作用。实践再次证明新华社这支队伍政治上是坚强的,业务上是熟练的,作风上是过硬的,纪律上是严明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是我国地质状况极为复杂的省份,一直以来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地质灾害报道.  相似文献   

6.
经济媒体如何报道非经济事件———《经济日报》与《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回归报道比较□南子本文所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是:中美两国经济大报如何报道非经济事件。香港政权交接首先是一个政治事件,但香港回归也牵动国际经济格局,因为香港在全球经济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香...  相似文献   

7.
徐京星,1978年参加新闻工作,1993年调入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任图片编辑、中央外事新闻摄影记者,1997年被任命为摄影部副主任。作为在外宣战线工作的新闻工作者,1993年以来,徐京星先后参加过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叶利钦签署中俄边境条约、香港回归祖国防务交接仪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香港第一届立法会选举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新闻的采访工作,发表有关新闻照片870余幅。其中,反映老艺术家为敦煌古乐而不惜生命的《千古终响、破译艰辛》专题摄影…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新闻媒体为报道香港回归中国作准备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的临近,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组成强大阵容,为香港回归中国的报道作准备。为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许多国际性新闻单位,特别是美国、欧洲、日本的新闻媒体都已在香港的饭店预订房间和场地,制定出详细的报道方案,...  相似文献   

9.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拍摄记张燕辉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朝洗雪,举世为之瞩目。我作为新华社特派摄影记者四人之中的一位,有幸目睹并用相机记录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令我终身难忘。6月30日,一觉早早醒来,我...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回归祖国,为世人所瞩目,是世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也是国内外、军内外读者极为关心的重大事件。为了及时、充分地报道这一历史盛事,来自全球770家新闻机构的8400多名记者云集香港,电视、报纸、广播甚至计算机互联网,多种媒体各显神通,因此被传媒称为是新闻报道的“世纪大战”。中国内地的各大新闻单位也投入了大量的报道力量,包括人员和技术设备。本报这次派出了一个十多人组成的赴港新闻采访团,既有先期抵港的,也有随同陆、海、空部队多路开进的;既有文字记者,又有摄影记者。任务重大,…  相似文献   

11.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洗雪国耻的百年盛事,也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为做好香港回归的道,中央电视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从其前期宣传来看,《香港百年》、《香港沧桑》等专题节目及相关报道水准较高,对烘托香港回归的欢庆气氛、阐释和演绎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相当充分、全面和成功的。可以这样说,这些节目和报道立意高,气势大,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现实见证人,能成为殖民统治在香港结束的见证人,能成为民族屈辱历史结…  相似文献   

12.
一、活跃在南联盟前线的摄影记者中国摄影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略带苦涩的故事:波黑战争结束后,中国摄影记者才前去采访,外国记者大惑不解,“你们怎么才来?”中国记者苦笑着答道:“因为我们路远,我们来迟了。”的确,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记者的经验,我们同国外记者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段路并不好走。然而,在这次科索沃战事报道中,战争开始前一周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便进驻前线,战役打响之后,立刻发回照片,其后又有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年轻的小伙子胡海昕前往增援,另外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刘宇还到阿尔巴尼亚传回有关难民的报道,就…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0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这是他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第一次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按照惯例,中央领导活动的文字和摄影报道都由新华社发通稿,我和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孙杰、摄影记者刘卫兵承担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考核新闻摄影记者综合业务实力、推动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队伍建设为宗旨的“第三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黄果树杯)”评选结果日前在北京揭晓,10人获优胜奖,11人获提名奖。获优胜奖的摄影记者是(以得分多少为序):工人日报于文国、新华社李刚、湖北日报杨发维、新华社黄文、新华社兰红光、北京青年报胡金喜、新华社刘宇、解放军报周朝荣、中国日报徐京星、深圳商报余海波。  相似文献   

15.
内地和香港书业合作前景广阔———访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祖泽●陈斌香港回归前夕,笔者在北京贵宾楼饭店采访了来京参加会议的香港出版总会会长、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李祖泽。年近花甲的李祖泽先生是香港出版界的权威人士,对香港出版业了如指掌,他首先...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竞争无处不在,新闻摄影报道领域亦是如此.作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摄影记者,凭什么与外国同行竞争?本刊高级编辑周凤桥(以下简称周)就这个问题与多次承担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任务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宇(以下简称刘)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7.
盛会刚过,《北京青年报》于11月17日二版中心位置刊出《开设五个专栏创新一种模式实现强强联合——本报与新华社成功合作盛会报道》千字章,在章的上方是一张七寸照片,这张以“新华社十六大报道新闻中心”标牌为背景的照片上是前方报道中心的5位国内部编辑,他们是作为新华社国内部与北青报在十六大期间台办的5个栏目的主持人而成为北青报的新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摘     
外国记者笔下的世纪瞬间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盛典的报道。很多报道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6月30日零点那个神圣的世纪瞬间:[路透社香港7月1日电]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随着时钟指向156年殖民统治的尽头,响起了英国国歌声,英国国旗落下,英国结束了它对香港最后的统治。随着7月1日的到来,响起了中国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法新社香港7月1日电]156年来一直是英国统治的香港,今天回到了中国的治理之下。在一次…  相似文献   

19.
我是50年代末到新华社当摄影记者的。在入社教育和历次研究报道中,领导总是再三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说这是新华社的传统。刚开始,觉得挺新鲜;但听多了,就有点不耐烦。总认为:文字记者不强调“三深入”,容易浮在上层,凭二、三手资料写稿;而摄影记者,不深入到实际生活和群众中去,怎能把现场的实况拍到镜头里  相似文献   

20.
这次参加奥运报道的所有新华社摄影记者全配备了高性能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加上传统相机和一个赛一个大的镜头,对付任何体育比赛都游刃有余。正是这些新型电子设备,使我们实现了实时播发比赛的最新新闻图片。 奥运会开幕这天,新华社共播发了200多张图片。这要是在以前,分底和贴底片的工作不知该有多麻烦。这次要整理底片的稿件居然只有两条。数码相机为编辑真正减了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