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把文本写作、阅读、传播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它努力还原文学文本最初的历史境遇,同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保持鲜明的文体意识,它发展了“文化诗学”观并不断形成“新历史诗学”。它促使中国批评界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改造和整合,创作上的影响主要是民间情结的显露与文体虚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剖析,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烙有“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显著特点。该文本不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具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科学、文学批评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原因。后现代主义淡化“历史”,后现代人厌烦“历史”又需要“历史”,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文学批评希冀摆脱形式主义的长期称霸局面,旧历史主义已是老态龙钟而不适应时代需要,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登上后现代文学舞台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6.
袁甲 《文学教育(上)》2008,(13):100-101
“新历史主义”一称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80年代初比较明确地提出来的,它也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概念,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就曾认为“无法定论”恰恰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尽管如此,新历史主义思潮经过从掀起至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人们已大体形成了对其基本内涵的一致看法。比如:“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等等。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本身涵盖了许多重大的文学问题,其涉及的层面十分广阔,是当今最流行而又使用最混乱的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逐渐形成“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力求给新历史主义找准定位,并结合新历史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应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爱尔兰小说家弗兰克·奥康纳的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为文学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新历史主义文本阐释模式的重要特征"颠覆与抑制"、"振摆原则"和"逸闻主义",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模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先锋派、寻根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汇聚而成的“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活动以及“重写文学史”的文学批评运动,都与新历史主义保持着某种精神上同气相求的亲缘性和方法策略上彼此彰显的通约性。新历史主义的历史世界是抹去了具体时间标示的生活世界,这种叙事正好提供了一个远离现实,而又不为意识形态中心完全识别排斥的话语空间。新历史主义小说隐含着对特定政治文化的回避,不过这种回避其实是隐晦地表达了他们的自我救赎与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