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首先研究了纳米氧化锡锑(ATO)在水中的分散性能,考查了pH值、分散剂种类、分散剂用量、分散时间等参数对纳米氧化锡锑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沉降法、分光光度计表征了分散效果。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锡锑水性浆料的pH值控制在7左右比较适宜。分散体系最佳为采用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87,用量为体系总重量的13%左右,分散时间为30min,可获得分散稳定的纳米ATO水性浆料。  相似文献   

2.
以KF和Al(NO3)3.9H2O为反应物,采用乙二醇回流法合成了纳米复合氟化物KAlF4,考测了反应物的选择、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并利用XRD、TEM、XPS等技术对其结构、形貌、粒径以及表面氧含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回流法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合成的KAlF4具有单一相结构的复合氟化物,平均粒径为32.5 nm,属于纳米颗粒,合成的产物不含晶格氧,仅有吸附氧且含量较低。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不腐蚀设备、不需要煅烧直接生成晶相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掺杂纳米氧化锡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气敏性能研究实验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通过模拟科研流程的专业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田会娟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3):27-30,44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实验方法,以纯Zn粉为锌源,O_2为反应气,N_2为载气,在双管管式炉内制备了多脚结构的纳米ZnO,研究了载气流量对产物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实验条件下管式炉内O_2和Zn蒸汽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随着N2流量的增大,O_2浓度减小,产物由钉状多脚结构向针状多脚结构转变;沉积位置处Zn蒸汽的浓度远大于O_2浓度,绿光发射峰主要是由ZnO纳米晶体氧空位引起的,沉积反应主要由O_2控制。  相似文献   

5.
片状纳米CuO的合成及用于异丙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热晶化法和室温固相混合法合成了具有片状纳米结构的CuO,实验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对合成CuO结构的影响,用XRD、SEM等手段对合成CuO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并以异丙苯氧化制过氧化氢异丙苯(CHP)为探针,比较了不同结构纳米CuO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条件下,采用洋葱表皮作为内外模板,以Zn(NO3)2·6H2O、Pb(NO3)2和Na3PO4·12H2O为原料,一步合成纳米磷酸锌和纳米磷酸铅,利用XRD、SEM等手段表征其结构和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内外双模板分别得到的是不同形貌的纳米磷酸锌和纳米磷酸铅产物。  相似文献   

7.
以Zn(NO3)2.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改进的水热法通过控制反应溶液的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沉积参数,合成了包括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蜂窝状氧化锌纳米棒、花状氧化锌纳米棒等纳米结构.用XRD、SEM和HR-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样品为六方纤维锌矿结构的ZnO晶体;SEM测试结果显示ZnO晶体的形貌呈花状和蜂窝棒状等形貌,HR-TEM结果表明单晶纳米棒沿[0001]方向生长.研究了玻璃衬底上装配的花状氧化锌纳米棒的场发射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花状氧化锌纳米棒具有优良的场发射;开启场强为4.3V/μm,当场强为8V/μm时,发射电流密度达到2.2mA/cm2.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单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合成了硒化锌齿状纳米晶体结构,它具有统一、整齐的梳齿形貌作为纳米阵列。文章分析了齿状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讨论了结构的光致发光性质,对制备的过程进行了改良,并对合成的纳米齿状结构进行了相关的处理,从而得到了具有较好的光学品质的纳米齿状结构,其显示出很强的带边发射。  相似文献   

9.
以氯化铜(CuCl2.2H2O)和尿素为原料,用水热法合成CuO微纳米结构材料,并对制备的微纳米CuO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IR)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及分析,并探讨了纳米结构CuO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通过简单改变反应溶剂,成功实现了CuO微纳米形貌的调控.当反应溶剂为水体系时,产物尺寸为40 nm且比较均匀,得到的产物为单斜晶相的纳米CuO,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钨酸钠为钨源,用草酸做辅助剂,在90℃水浴中通过简单的液相沉淀法一步合成了由纳米片组装的近球形结构的WO3.通过XRD、SEM对WO3微纳米结构、尺寸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并利用WS-30A气敏测试系统对产物的气敏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近球形WO3微纳米结构粉体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并且对冰乙酸、乙醇、甲苯及甲醛表现出一定的灵敏度,其中对冰乙酸的灵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锐钛矿相TiO2薄膜,在基片温度、溅射功率、溅射时间以及靶材与基片间的距离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氩氧分压比对薄膜亲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光谱(XRD)表征了薄膜的微观表面形貌和晶相组成,采用静态接触角(SCA)评估薄膜的亲水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氩氧比制备的锐钛矿相TiO2薄膜,紫外光照12 h后,接触角降到10o左右,而氩氧比小于等于5:5的接触角都低至5o左右,达到了超亲水性。氩氧分压比为4:6时,样品薄膜的光致亲水性最佳且光照后亲水性的保持较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P(AM-co-MAA))微凝胶,并以其作为模板,通过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微米级、表面具有特异结构的P(AM-co-MAA)/SnO2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详细考察了反应时间、SnCl4的浓度和热解温度等因素对复合微球的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SEM,XRD,FT-IR,TG等手段来表征复合微球的结构、形貌、含量.微球上沉积的SnO2层随着SnCl4的浓度增大而加厚.采用模板法制备复合材料具有操作过程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因此,可将此方法可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中.  相似文献   

13.
采用Zeta电位测定手段研究了ATO(Sb掺杂SnO2)包覆TiO2粉体的包覆机理,用XRD、TEM、XPS和LCR数字电桥等对包覆粉体的物相、形态、表面元素组成及其导电性能测试分析加以佐证,并建立了相应的包覆模型.结果表明,ATO包覆TiO2粉体的机理是色散吸引力和粒子间的静电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pH=2时ATO与TiO2与Zeta电位产生的协同静电作用最佳,与XRD、TEM、XPS和LCR数字电桥等实验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由包覆模型计算的单层最大包覆量15%的结论与试验的包覆粉体电阻率转折临界点吻合.  相似文献   

14.
Titaniumalloyisakindofdesirablemetallicbioma terialforimplantingandrepairingbodyhardtissuesduetoitsbetterbiocompatibilityandmechanicalproper ties[1,2 ] .However ,itcansuffercertaindisadvantages ,suchaspoorosteoinductive ,andlowcorrosivewearresis tance .So ,itisveryimportanttoimprovethejointprop ertiesbetweentitaniumalloyandhumanbody .Hydrox yapatite(HAP)isknowntobebiocompatibleandtoformadirectbondwiththeneighboringbonesduetoitscrys tallographicalandchemicalsimilaritywithvariouscalci fiedtissu…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SnO2薄膜气体传感器在制备方法与性能修饰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对于各种SnO2薄膜气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各种修饰、改善SnO2薄膜气体传感器性能的方法进行了归纳。SnO2薄膜气体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修饰、改进是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基础。期望通过这一简单、浅略的综述,能使读者对近年来SnO2薄膜气体传感器基础研究方向的发展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热镀锌板在冲压成零件时,局部的镀锌层出现约3mm大小的起泡,将起泡用手术刀切开,撕下锌层,采用扫描电镜对起泡部位的基体以及锌层靠基体的表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正常部位纯锌层与基体之间的抑制层。结果表明:正常部位的抑制层为细小弥散分布的Fe2Al5颗粒,产生起泡的缺陷部位未见到抑制层颗粒,锌层与基板之间存在局部聚集的Al2O3夹渣,冲压成型后,夹渣松动,锌层与基板分离,导致锌层起泡。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机械混合法、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掺杂Ag/SnO2电接触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在机械混合法中,Ti4 不能进入SnO2的晶格,也没有提高SnO2的电导率;在溶胶-凝胶法中,Ti4 能够很好地进入SnO2的晶格,从而改善触头的电性能。微观组织分析表明:纳米触头中SnO2的分布要比非纳米触头中SnO2分布均匀,可以避免因SnO2的富集而降低电导率,从而提高Ag/SnO2触头的电性能和电寿命。  相似文献   

18.
Mesoporous SnO2 was synthesized using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s supermolecule-template by hydrothermal method followed by calcining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in air.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mesoporous SnO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as sensors prepared by using mesoporous SnO2 after calcination at 400 ℃ showed quick response and recovery to ethanol at 200 ℃.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mesostructure SnO2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had higher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 C2HhOH than the SnO2 nanoparticles the particle size of which is 20 nm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hod.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硝酸铜、二氯化锡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软模板,制备CuO/SnO2/TiO2纳米复合物。分别用SEM、XRD、IR、UV-vis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CuO/SnO2/TiO2晶粒由锐钛矿相的TiO2、金红石相的SnO2和单斜晶系的CuO组成。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uO/SnO2/TiO2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简化制作工艺,使温度分布均匀以及降低功耗,设计了一种基于MEMS制造工艺的悬臂共面式SnO2气体传感器.使用有限元法对这种传感器及膜结构堆积于硅基底上的封闭膜式气体传感器进行了稳态热分析,结果表明悬臂共面式传感器拥有更均匀的温度分布和更低的功耗.当最高温度为383℃时功耗仅为7mW,敏感薄膜上的温差低于14℃.为解决悬臂易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制造工艺,该过程在正面刻蚀SiO2层形成悬臂结构前沉积SnO2敏感薄膜,并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对硅基底进行体刻以避免湿法刻蚀对传感器表面的化学污染.整个过程总共需要4块掩模板.采用旋涂法溶胶凝胶法将掺有Fe离子的SnO2薄膜沉积于基底上作为敏感元件.该器件对氢气表现出了良好的气敏性能,随着氢气浓度从50×10-6上升到2000×10-6,灵敏度逐渐提高,在2000×10-6时的灵敏度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