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维荣 《天津档案》2007,(3):37-37,4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对已被杜鲁门冷落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喜讯。蒋介石曾三次向美国提出派遣3.3万精锐军队赴朝鲜半岛参战的建议。但是令蒋介石感到沮丧的是,美国政府并未接受蒋介石的建议。蒋介石缘何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参战,而美国政府又缘何拒绝了蒋介石的这一建议?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的玄机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建林 《档案天地》2004,(1):34-35
1923年,作为孙中山的全权代表,蒋介石率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考察访问。长期以来,人们对蒋介石的这次访问详情了解不多。近来随着俄罗斯对原苏联档案的解禁,有关蒋介石当年访苏的详情终于浮出水面。正是这次访问提高了蒋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使他登上了黄埔军校校长的宝座。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4,(3):48-48
1949年8月29日,蒋介石在重庆的住所附近有枪声,他急忙于第二天逃到成都。12月20日,蒋介石的住所——中央军官学校附近出现“可疑人物”,于是他在恐慌中登机升空欲从广东逃往台湾。这时,广州已经解放,解放军15兵团接管了广州飞机场,但飞机场仍留有国民党人员。蒋介石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前,成都机场  相似文献   

4.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段祺瑞已下台。但此翁执掌北洋实权经年,又号称过“民国军事第一”,正如坊间肆里笑说北洋内阁如走马灯般换将,唯段祺瑞牢霸陆军总长一职,实权在手,牢不可摇,好象是他家的“专利”官位,此时他的潜势力少大,还是没有人能忽视.蒋介石做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颇留意此翁,一时之间,南北驰骛往来,一个老朽,一个新进,两人感情甚洽,成为当时政坛之又一奇观,对曹、吴的北洋直系势力倒也难说没有一些心理上的威胁.一九二七年,蒋介石窃取国民党实权,清除关为党,被党羽许为一个“造成的领袖”,形成了新军阀…  相似文献   

5.
"没有美龄,蒋会变得更糟糕"蒋介石在经历三段有失败、有成功的夫妻生活后,1927年,他又与宋美龄缔结百年之好。蒋介石曾为他们的结合岁月撰写《我们的今日》,在结婚感言中有一段话是蒋介石的心声:余第一次遇见宋女士时,即发生此为余理想中佳偶之感想。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又向公众开放了新一批次的蒋介石日记(本批日记撰写1932年至1945年,研究所保存的1931年前的蒋介石日记已开放)。本文作者当时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闻知此消息后,即前往查阅档案进行研究,回国后撰写了此文,向大家披露了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蒋介石与蒋纬国关系并不好,蒋纬国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远不如哥哥蒋经国。这种说法的流行由来已久,但是对之要具体分析,事实上在早期的蒋介石日记中,情况正好相反,无论是记述的篇幅,还是记述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感情,都体现了蒋介石对于蒋纬国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8.
薛念 《新闻世界》2008,(5):51-52
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以前.已经有过三位妻妾,但是他在日记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1927年12月以后,他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日记中开始有大量的篇幅写宋美龄。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是多姿多彩的。  相似文献   

9.
韩增栋是绥远籍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较高的人物。韩增栋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一直任职于军旅,由下级军官升任少将师长,颇受蒋介石的器重,是绥籍地区为数不多的受此殊荣的人。  相似文献   

10.
王谦 《档案时空》2003,(11):4-6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反革命行径深恶痛绝的宋庆龄愤然出走苏联。她虽不是作为逃亡者流落异国他乡,但其出走的内幕也确带有神秘色彩。“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宋庆龄对此深恶痛绝,愤然离开武汉到上海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时在武汉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宋庆龄的无比义愤。为回击蒋的叛变,宋庆龄在武汉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一起,发动了声势浩大…  相似文献   

11.
吕春 《档案天地》2007,(6):33-35
萧振瀛与和知鹰二 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诡异的事件.一方面.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是.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在蒋介石亲自掌控的谈判中.蒋介石最重视,并且用心指导的是1938年的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之间的谈判。  相似文献   

12.
官互进 《湖北档案》2000,(12):39-40
1943年蒋介石首次以"四大国"领袖之一的身份,获得出席"四强"国际会议的邀请.受此殊荣,蒋介石并非"受宠若惊"、"欣然赴会",也没有想借机与斯大林商讨东亚局势,将苏联卷入对日战争中,而是顾虑重重,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13.
马红 《档案天地》2012,(3):33-36
上海,这座20世纪的繁华都市,国民党第二代领导人蒋介石在此崛起,成为历史风云人物.并赖为经济支柱。维持了22年统治。三大战役落幕,国共大决战胜负最后分晓,蒋介石无可奈何告别大上海,黯然去台。  相似文献   

14.
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抗日战争中因言论爱国倍受尊重,其丰富的日本知识和全面的对日见解,成为蒋介石对日外交的布衣顾问,甚至曾于1940年8月底秘密担任蒋介石的对日“媾和”秘使,成为抗日战争过程中蒋介石惟一一次主动对日“媾和”的全权代表。虽然这次“媾和”行动失败,但此次活动对考察张季鸾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更全面认识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会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9天内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对于蒋介石的意图,毛泽东、党中央十分清楚。要不要理他呢?中共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时局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一般善良的人们特别是国统区的老百姓,是不了解蒋介石的真实意图的。1945年8月22日《大公报》发表评论说:“日前得知蒋主席致毛先生的寒电(指8月14日第一电报),大家为之兴奋,希望由此启开政治解决之门。现在又读到蒋主席致毛先生哿电(指8月20日第二次电报),更感到一片祥和之气,真使人既感慨、又兴奋。”评论称蒋介石的电报“蔼然诚坦,溢于言表”。又说:“我们相信全国同胞的心情都与蒋主席相同,殷切盼望毛先生不吝此一行,以定国家之大计。”上述言论,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期望中共顺从民意;如果不去,无以揭穿蒋介石的阴谋,这是促成毛泽东应邀前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1,(10):27-28
随着内战规模的扩大,《大公报》继续替蒋介石帮凶。当时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向我军大举进攻而将其战略重点放在东北。“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从日本投降,蒋介石电邀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起,中经政治协商会议,和平破裂和解放战争的几大战役,它的言论主要地追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命运,倾诉着一个走向灭亡的阶级的情愫,进步的因素已经很少。特别在一九四六年初叫嚷东北问题的时候,大公报成为反动言论的急先锋。”①《大公报》配合蒋介石“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军事行动制造舆论,仅在1946年2月中、下旬10天当中,即就东北问题连…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国家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对于国家、地方财政关系作了重大调整。对这一举措,虽然有一些具体的研究,如田赋征实等,但从国家、地方财政关系变化的角度来研究,似乎还不够。本文试作初步探讨。一财政调整的正式起步1941年3月。4日至4月2日在重庆举行了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蒋介石在开幕词中指出,今后要更多地注意经济问题。他认为“今后的抗战,军事与经济应同时并重,而且就现代战争的特质而言,我们毋宁说今后敌我成败的决定力,经济要占七分,军事仅占三分。”①怎样注意经济问题,蒋介石此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统筹全国的财力。因此,蒋介石…  相似文献   

18.
江怀  周洁 《湖北档案》2003,(12):36-38
1925年2月,中共开国大将陈赓随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任宣传队长。10月,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在第一师第四团任连长,后调任蒋介石护卫连连长。东征胜利后,他被蒋介石调到身边任侍从参谋。不过他没有想到,有一天竞成了蒋介石的救命恩人。  相似文献   

19.
建林 《档案天地》2004,(4):38-39
在中国近代史上,蒋家王朝的明争暗斗主要指蒋介石与宋子之间的恩怨纠葛。宋子和蒋介石是郎舅之亲。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20几年中,宋子出任过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职,是蒋家王朝的重臣,被称为蒋介石的“输血机器”:但由于蒋、宋二人出身、经历和性格爱好上的差异,在“剿共”、“抗日”、“亲美”等问题上的差异,两人经常是政见相左,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就积极策划反共反人民内战,实行法西斯独裁暴政。从日本宣布投降、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中经政治协商会议、和谈破裂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几个大战役,《大公报》的领导层始终把自己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一直追随着蒋家王朝,为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帮腔。它一面侈谈“和平”,装着为民请命的样子;一面却又公然袒护蒋介石发动内战,把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说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颠倒是非,硬将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1945年8月,日军宣告投降之际,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加紧作战努力”,却独命令第十八集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