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桑林”考     
“桑林”是古代华夏民族的民俗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其源流考述如次.一“桑林”之名夏称台桑.《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殷名桑林.《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宋为殷后,也称桑林.《吕氏春秋·慎大篇》:“武王胜殷,立成汤后于宋,以奉桑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3.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4.
美国《纽约时报》2月3日评出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傲居榜首的是一本名叫《心之歌历程》的自传,那本一直引起轰动效应的儿童读物《哈里·波特》则退居第三位。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心之歌历程》并非是什么大腕级作家的精品,而是由一名年仅11岁名叫马蒂·斯特潘尼克(MAT-TIE STEPANEK)的孩子所作。更让人诧异的是马蒂·斯特潘尼克也远非天才诗童,他乃是一名濒临死亡的危重病人。他的诗歌是他经历生与死后的人生感悟。他用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诗歌抒发了对过早夭折的童友和亲哥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有的字是由其它两个字合成的,并兼有这两个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或者干脆说,这一个字等于合成它的两个字。例如:赵王田猎耳(而已),非为寇也。《史记·魏公子列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投诸(之於)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之平)?《孟子·粱惠王下》  相似文献   

6.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7.
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清,朖也。澄水之貌。”清代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这里,只是道出了“清”字最基本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甚至在汉以前,它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含义了。诸如: ①水澄澈。与“浊”相对。《诗经·郑风·滦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②澄清。《周礼·考工记》:“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  相似文献   

8.
岳阳楼记(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或用法。(1)乃·重修岳阳楼()(2)属·予作文以记之()(3)横·无际涯()(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薄·暮冥冥()(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而或长烟一·空()(8)是·进亦忧,退亦忧()2.在熟诵课文的基础上,指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填空。(1)全文只围绕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9.
见微而知著─—略谈《熙德之歌》的细节描写方瑛正如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许多文学批评家们所指出的那样:在大无畏的古代勇士长廊里,最最高大的形象要算是威名远扬的米欧·熙德了。罗特里格·蒂亚斯·德·皮瓦尔,即米欧·熙德,是《熙德之歌》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植根于历...  相似文献   

10.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11.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刘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顾文炜)  相似文献   

12.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__第Ⅰ卷(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古刹·/刹·那强·悍/强·弩之末当·头棒喝/独当·一面B.奔·放/投奔·给·予/自给·自足应·接不暇/应·运而生C.刚劲·/劲·敌揭露·/出乖露·丑间不容发·/令人发·指D.主角·/角·斗装载·/载·歌载舞遂·心如愿/半身不遂·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办理网上银行对外支付业务时,使用密码付款的客户,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以确…  相似文献   

13.
对《孔雀东南飞》中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这里笔者亦简述愚见,以企争鸣。我认为这两句中有错字,即“女”是“子”字之误笔。“兰”是姓,《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兰氏、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  相似文献   

14.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15.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6.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17.
狐女的传说自古有之,最早的可溯及到大禹的妻子、夏启的母亲——涂山氏。相传,禹三十未娶,途经涂山,有九尾白狐来见,涂山民谣:“娶白狐者可为帝王。”禹遂娶之,即为涂山氏。涂山以下而声名显赫者,当属妲己无疑,不过与涂山氏的正面形象相比,这却是一反面的狐女典型,商朝因之灭亡,其人也被钉在千古红颜祸水之首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8.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载:“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插(?)芘,张翠[羽之]盖,而揄犀尾,班丽袿衽。会钟鼓之音毕,榜(?)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鄂君子晰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晰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古写本《诗经》残卷,字句与今本间有不同。勘校异文、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以正今本之脱讹,片玉零珠,弥足珍贵。兹于校释中撮其精华,撰为札记。“故詠歌之”“谁之詠号”《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歌,写本P.4634 B卷作“詠歌”。按,写本是。“永、詠”经籍通用,然二字实有别。《说文》:“永,水长也。”引而申之,凡长均谓之永。《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言者,长言也,此当作“永”。“声依永”之“永”,阮元校勘记谓:“古本此句作詠,上句不  相似文献   

20.
高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一句,教参译为“我的同族的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外甥”。查《辞海》“甥馆”条,先引《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接着写:“古代称妻父为外舅,称婿为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对“舜尚(“尚”,(?)伯峻注:同“上”。以匹夫而晋谒天子,古文云“上”。)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一句的翻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