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松余 《寻根》2012,(2):133-137
一 武汉市汉口北郊的盘:龙城,是商代早期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水竞秀,文化底蕴深厚。我家祖屋就在盘龙城开发区:刘家老垮,邻丰荷山,滨龙王港。祖父曾常年在汉口六渡桥谋生,没有在老家居住。祖父谢世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正确书写,  相似文献   

2.
2002年,为配合盘龙城开发区建设工程——盘龙大道(开发区叶店—汉口新华下路)的建设,在黄陂区人民政府、武汉市文化局组成的文物保护小组领导与支持下,由武汉市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汉市盘龙城博物馆筹建处具体负责并组成的盘龙大道建设工程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专班,对盘龙大道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对已发现的窑址,灰坑、砖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将盘龙大道的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地理位置盘龙大道建设工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开发区所辖的叶店村境内,其北部经两岗地间凹田荒地与后湖相连;其南部经伸入府…  相似文献   

3.
<正>距今3500年的武汉商代盘龙城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现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青铜时代早期城址,是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被专家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入选武汉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城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国家、湖北省市数代文物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5年12月,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地区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收获之一是在盘龙湖东岸的长峰港发现有商代前期遗存。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下半年,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为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地带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盘龙城遗址北部童家咀文化遗存的走向及各个时代的分布情况,为此在童家咀地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铲探相结合的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普查中发现的遗物、遗存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盘龙城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其始建与废弃年代进行再谈讨,认为盘龙城始建于第九代商王大戊,废弃于武丁时期。  相似文献   

7.
汉口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形成以来,经历了数次城区扩建,其中清末汉口堡的修筑与拆除,是近代汉口城区扩建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然而汉口堡的存在时间并不长,致使这段历史鲜为人知。2012年7月4日,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地铁站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地下7米深处发掘出土一门生铁铸造的大炮,当时的《楚天都市报》曾予以报道。经过资料查阅和文史专家鉴定,这门大炮应为清晚期汉口堡上用于军事防御的十余门火炮中的一门。当时汉口水凼子比较多,推倒的城墙多填了这些凼子,这门大炮有可能就是架在城墙上,被推倒后埋进了地下。随着这门红夷大炮的出土,汉口堡这段尘封的记忆亦逐渐变得明晰。  相似文献   

8.
汉口码头号子是汉口码头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作而成的民歌形式,是汉口码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汉口劳动者的步伐和工作节奏,是劳动者的一种力量喷发,凝聚人心和力量,支撑着小小的汉口码头,也造就了具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大汉口。在汉口码头号子的传承青黄不接之际,本文对码头号子的演唱形式、艺术特色进行介绍,以盼人们对汉口码头号子的保护与传承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7月18日,《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殷墟遗址、盘龙城遗址、宁乡铜器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出土的商代精品文物135件,参展的10件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是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珍贵文物,既有常见的炊煮器陶鬲,又有成套的青铜礼器铜觚、斝、爵,还有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的铜觚形器、铜兽面纹牌形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8月6日,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安保稽查大队挂牌仪式在盘龙城遗址西大门隆重举行,盘龙城国家考古公园建设指挥部、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时代警盛安保责任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怀建集团、南国绿化有限公司等建设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出席仪式。自今年4月以来,时代警盛保安公司正式入驻盘龙城遗址核心保护区,保安队员们用智慧和  相似文献   

11.
肖伊绯 《寻根》2014,(6):53-55
"郑麐"这个名字,逐渐在所谓"读书界"略有提及,完全是带着一种玩赏态度开始的。起因只是郑氏有数款较早期印制的藏书票被发现,被称誉为中国藏书票先行者云云。但至今对于这位"先行者",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搞清楚。关于郑氏,目前所知其生平事略仅如此:郑麐,字相衡,广东潮阳人。20世纪初留学欧美,先在哈佛学习哲学,继就学牛津研究历史,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恰逢"盘龙城遗址"发现60周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6日、7日在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举行。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元主持了开幕式,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黄陂区领导等在开幕式上纷纷致辞。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我国各重点高校、科研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在许庙还建小区周围进行文物调查时,在一干涸的渔塘底部发现一处古窑址遗迹,工作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窑址共计四处,有三处保存较好。经过清理发掘,认定该处是一唐宋时期的陶窑遗存。此窑址群的发现为研究唐宋时期武汉地区的制陶手工业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汉口法租界建立于1896年6月2日,1943年6月5日交还给汪伪汉口特别市政府。在这漫长的47年中,汉口法租界地区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更名。交还给中国政府以后,又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更名,使得汉口法租界区域成为路名演变最频繁的地区。由于租界时期采用的是法语路名为主,中文路名为辅,且中文路名又不是法语路名直译,使得后人对汉口法租界区域的道路名及路名的含义都存在着研究的盲区。本文全面研究了原汉口法租界区域的道路名称演变历史,以供大家在阅读与法租界区域相关历史文献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盘龙城遗址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盘龙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在遗址范围内的村民整体搬迁工作过程中,不仅地下文物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得到有效的保护。除了当地区政府建立了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安防队外,我馆也积极加强对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村民文物  相似文献   

16.
文博信息     
《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专家咨询会在汉召开2006年7月4日,武汉市文化局在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制的《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专家咨询会。此次会议由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自来主持,参加此次会议的省市领导和专家有: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唐惠虎,武汉市文化局文保处处长郝钢以,湖北省文物局综合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省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方勤,武汉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庆平,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主任鄂学玉、副主任刘森淼,武汉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周斌,湖北省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配合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度对盘龙城遗址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勘探工作,弄清了遗址核心保护区以外的文物分布情况;2013至2016年度对盘龙城遗址城墙及护城壕、环城壕沟、李家嘴墓葬区域、宫殿区域进行文物勘探工作,全面揭示了遗址的文化面貌及内涵,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及施工提供了详实的科学考古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7月5日上午,"盘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召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全文、湖北省文管会研究员陈振裕、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以及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馆长万琳、副馆长刘森淼等专家学者列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馆万琳馆长主持,她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盘龙文化"概念,以及市政协十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帮是汉口各大商帮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商帮。在武汉开埠并走向近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宁波帮在汉口的各类商业活动可圈可点。宋炜臣、沈祝三、虞洽卿、卢镛标、庄俊等著名人物,他们分别在近代汉口实业界、近代汉口建筑业方面,展示着杰出的才能。在航运业方面,宁波帮也凭借其实力和经营方式,开辟航线,拓展长江航运业务,与国内多个重要城市建立了商贸联系。在武汉先后三次成为全国革命和政治中心的时候,宁波商人均不同程度地卷入其间。除了从商和参与政治活动之外,宁波人在丰富武汉的历史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大量贡献,其中尤以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为代表,在武汉文史研究方面的影响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瑞典人斯文·赫定于1900年发现楼兰100年,去年11月,中国的电视台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考察者沿古丝绸之路,从西向东经楼兰古城东北面转向南,进入一片极为壮观的雅尔丹地形区。雅尔丹是突厥语,是指由风吹蚀而形成的土台或土丘以及这些土丘之间的低凹地形的总称。这里的雅尔丹地形非常高大,有的像高楼大厦,相对高差达10至20米,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著作中,就有将这里的雅尔丹地形称为“龙城”的记载。穿过“龙城”向南,进入干涸的罗布泊湖床。在2000年前的中国历史著作中,记载罗布泊是“方圆三百里”的大湖,而今已成为一望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