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散文的诠释,多如牛毛。但我比较欣赏的还是诗人牛汉"散文是诗的散步"的说法。不散不是散文,太散不是好散文。我所喜欢的散文是:在散与不散之间,有诗意不经意地弥漫。然而何为诗意呢?如果这样追问下去,我就不敢回答了。因为"诗意"和"禅"甚或和"爱情"一样,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错"的。但是我想,诗应该是美的。因为人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因为美即生活,美  相似文献   

2.
朗费罗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现代诗人。他的诗谱成的曲子已经广泛流传。凡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能把朗费罗的《生之赞歌》、《乡村铁匠》、《楼梯上的古钟》、《长庚号的毁灭》、《造船》这些诗歌诸记在心中。一首优秀的诗篇,我们越是经常阅读,就越会喜爱它。如果是一篇散文,我们读第二遍时就不会象读第一遍时那样引人入胜了,而且当我们读了两三遍后,它就再也不会有任何魅力了。但如果是一支古老的歌曲或是一首谙熟的诗歌,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每个人都会有一本他爱读的诗人的作品集,他随身携带着,而且随时做下标记。今天那些深受欢迎的诗人中,朗费罗是最纯朴  相似文献   

3.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在《全唐诗》的五万余首诗中,大凡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无不囊括殆尽,即使"鹪鹩"这种小鸟也能在《全唐诗》中找到它的影子。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其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早在先秦时期,上古先民们就已经  相似文献   

5.
陈传坤 《寻根》2010,(5):56-59
<正>一、"一拳石"不能证雪芹书箱为伪造从2009年年初开始,各家红学网络上,关于所谓曹雪芹书箱真假的问题又被很多人提起来。其中,有一个传为某专家主伪的意见引起了我的兴趣。此观点认为书箱是伪造的,核心证据是什么呢?正如红学研究者于鹏所言:问题的核心是与补天有关的"一拳石"出于富竹泉的诗句,此诗被其外孙冒充曹雪芹诗中,而号称曹雪芹书箱的箱子上偏偏有这个"一拳顽石"。  相似文献   

6.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7.
巴陵 《大理文化》2005,(1):17-18
我并不是要故弄玄虚地选择"灵魂"这个让人沉重的词汇来表达阅读李智红散文后的感受,但是,我确实难以找到更加合适的另一个词替代它.虽然想写一点阅读李智红先生散文感受的想法很有些时日了,却一直很难动笔.一则担心自己的水平太低,不能正确地解读他丰富的文章内涵;二则是我认为不管是深刻还是浮浅的思想,一旦说出来就变得滑稽了.是故,始终犹豫不决.今天,在很多朋友多次热情的鼓励和热切的支持下,现就李智红先生的散文,谈一点个人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1)
正谈及"京味",汪曾祺是不能绕过的作家。北京的清真食物在汪曾祺的很多作品里时常出现。比如在小说《讲用》中,主人公郝有才在舞台工作队干杂活,是个极其普通的人,就是过日子仔细一点,干了件不大露脸的事:在回民食堂挑了五个羊蹄,趁着人多,售货员没注意,就没给钱。又如另外一篇小说《捡烂纸的老头》,开篇第一句是"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文笔》于1939年6月4日创刊。"文是指韵文,笔是指散文。"(《文笔》第二期《编余》)编辑人王玉,发行人徐光,出版者文笔社。二王玉和徐光是同一个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王玉(1916-2006),浙江绍兴人。他自述:"我是在杭州,在父亲做着车行老板的全盛时代,当父亲正在客厅里打牌的一个夏天的晚上,生下来的。"  相似文献   

11.
圆舞曲     
一个人,或是两个人,熟悉而陌生,跳着默契的舞蹈。音乐渗入内心的深处。音符在跳跃,跳跃成两个人脚印的深刻,跳跃成两颗心之间的距离。心灵在某一点上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心灵在某一点上却病怏怏地背道而驰。雨声滴着的节奏,娇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13.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4.
丁涛 《华夏文化》2015,(1):61-62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进士及第,成就显著。《清史列传》评价其"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他成就的取得,善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在《家书》中就读书问题所做的一些论述,入情入理,本文择其要者概述如下。一、读书要"明理作个好人"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读书—应试—做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1)
正唐人韩愈曾作有《送郑尚书赴南海》一诗,诗曰:番禺军府盛,欲说暂停杯。盖海旗幢出,连天观阁开。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货通师子国,乐奏武王台。事事皆殊异,无嫌屈大才。这首诗中的"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一句常被学者们引用。诗中"上日"又名"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诗中的"衙时",学者们多语焉不详。陈永正先生编注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虽收  相似文献   

16.
宋毅 《华夏文化》2013,(1):43-44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浔阳江头夜送客之际,偶遇琵琶女,闻其琵琶声,心动身往,而后知晓她起落的身世,又联系到自己谪居卧病的境况,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遂写下了这篇《琵琶行》。白居易的诗"老妪可读",唐宣宗在《吊白居易》一诗中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到如今他的《琵琶行》仍然在中学生的课本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7,(6)
<正>能诗善文风度翩翩的外交家徐葆光(1671-1740),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市吴中区),字亮直,号澄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史稿》称他"才品为馆阁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受赐一品官服,作为副使与正使海宝前往琉球册封尚贞王,翌年归国,著《中山传信录》。作为康熙皇帝钦点的外交官,徐葆光诗文俱佳,颇得同时代桐城派散文大师方苞的赞誉,传世著作除了《中山传信录》,还有诗集《二友  相似文献   

18.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刚刚过去,而关于"情人"的种种作秀或矫情也收场了。很偶然的,就在情人节这天,我拾起一篇凄美的散文读了起来,是石评梅的《墓畔哀歌》。由《墓畔哀歌》又想起林觉民的《与妻书》,便找出读了两遍。有种动笔的冲动,想了想,便捱过当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