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笔部队"成员意识到"思想战"在掌握北京沦陷区文化艺术领导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北京文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颁发"大东亚文学赏",成立官方文学团体,压制和利诱具有进步倾向的校园文学社团,对北京文坛实行干预、控制和渗透。然而,由于北京文坛根深蒂固的依然是京派文学传统,"思想战"不仅被具有官方色彩的文人在审美层面疏离,更被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校园文学社团以各自不同的策略予以反抗。  相似文献   

2.
村上是崇尚美国文化,讨厌日本传统小说中那种黏黏糊糊关系的作家。他的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美国作家杰茨菲拉德的影响。但本质上,其内心深处多方面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村上除了关注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也优雅地传达了日本固有的﹑传统的文学精神。从日本传统文学角度对《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他作品进行解读,展示村上作品中"和风"文学的特质:一物哀之美;二无常的生死观;三委婉细腻的描写手法。站在其他国家遥注日本,其实是想从更客观角度描述"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死,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坛的落幕.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和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诗歌、其取材于中国古籍的小说以及其与中国文坛三个方面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学作家群"是中国当下文坛客观存在的教育和文化现象。发轫于毛泽东5.23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的延安时期文学,光大于西安,西部各省地均有分布。尤以"西北大学作家群"最为突出。西部"大学作家群"之成因、研究推介现状等都值得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6.
鲁迅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 ,而又通过厨川对弗氏的改塑间接接受了弗氏。鲁迅直接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又通过芥川龙之介而发生了对陀氏的间接接受。日本文学的新形态由于深受西方文化浸渍而蕴含西方文化质素 ,鲁迅接受了日本文学 ,又通过近现代日本文学而接受了西方文学。但从总的创作风格而言 ,鲁迅更接近俄罗斯文学而与日本文学相远。鲁迅与日本文学的相似之处更多的只是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上  相似文献   

7.
毕延国 《文教资料》2012,(16):25-26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并使之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他的美学观点有着鲜明的特性,本文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钦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100-101,110
日本人非常关心人的生死这一问题。日本作家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死无常和人生无常这一主题。志贺直哉是雄踞日本大正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并且被日本人称为"小说之神"。其小说大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之代表作。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历史性变动的关键。历史上的"五四"包含几个层次的运动:一个是文化革命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文学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它诞生了中国新文学;当然还有一个从北京的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不但迎来了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诞生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并导致一个政党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但是,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私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坛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诞生、发展及其影响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近代文学,进而更好的了解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汲取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精神营养,欧洲文艺复兴便是其中之一。胡适等人甚至将这场运动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文学是二者间影响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文艺复兴文学挑战权威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使五四新文学以新的眼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决绝的方式揭批封建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与罪恶。文艺复兴文学对民族语言和现世生活的标举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使之更加关注社会和民生。文艺复兴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唤起了五四作家们人的意识的觉醒,并使之肯定人性,倡导"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三岛由纪夫在文学和现实中所采取的激进主义立场使其成为战后日本文坛的怪异鬼才,而这与他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三岛由纪夫之所以产生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由于自幼受到日本古典的熏陶和启蒙,因而在战后日本文化面临危机之时,他自觉地采用基于日本古典回归日本传统之方法,形成具有保守主义性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并以此来维护日...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作家宫本百合子的文坛评价始终停留在无产阶级文学旗手和女性主义作家两个方面。然而纵观宫本百合子的文学生涯,无论哪个方面都贯穿有对作家个体成长的记录,同时也体现出其文学主体性逐步确立的趋势。对其文学主体性确立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国内对宫本文学研究的整合,同时也便于从"近代自我发展"的角度厘清宫本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鲁迅是以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而驰名文坛。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选择代表着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主流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保守主义、新儒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怀疑、否定鲁迅及其思想的声音。如何看待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张福贵先生的《"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6.
"感伤"情调作为前期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情感氛围,普遍地弥散于其文学创作中。究其成因,就创造社成员受外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而言,由于"感伤"更多地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受浪漫主义的熏陶最为浓重。歌德等德国浪漫派的狂飙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和自我暴露式的抒情方式,屠格涅夫小说的"零余者"情怀,惠特曼的浪漫情结以及日本文坛的浪漫运动和"私小说"风潮等,都成为创造社成员自觉借鉴的思想资源,并共同促成了创造社文学浪漫感伤的气质风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时日本现代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渊源的梳理,从另一个侧面更清楚地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弘扬和影响情况。同时,深入发掘日本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根源,以期时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小说家借助开放的日本文化环境,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开启了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窗口,确立了反叛传统的生命价值追求。通过“日本之桥”,他们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思潮——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文化及文学思潮,形成了以“生命冲动”和“艺术至上”为核心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此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文学思潮,也显著影响了创造社小说家现代生命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文化上的封闭状态,古老的文明第一次真正面临了世界的挑战。刚刚冲出封建旧文学藩篱的中国新文学作家,面对西方斑斓纷繁的文学世界,大有饥不择食,恨不能一口全部吞下之势。一时间,西方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各种文学体裁、流泥思潮被纷纷介绍到中国来,它们在中国文坛上被挑选、吸收或抛弃,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意义对中国文学发生着影响。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几乎同步的西方表现主义文学一经产  相似文献   

20.
"80后小说"主要以青春和校园为题材,充满了叛逆、忧伤、颓废、偏激、偏执的情绪,这也是"80后小说"被主流文坛诟病的原因,加之过度的商业化、市场化操作,"80后"文学创作亟需转变.近来"80后"作者纷纷推出转型之作,这些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主题意味更加浓烈,文学价值也越来越高.随着"80后"作者的转型,主流文坛开始认可"80后"作者,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