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如王钦韶说的:"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瑯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文本的情感美、文本的意境美、文本的人性美、文本的智慧美……在教学中,我们要追寻文本美的足迹,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认同和喜欢,才能让学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体验美并引导学生用最原生态的感官体验的方式直观地领略文本的美。在这样一个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画面,还原文本情景,营造了一种“情感共振”,达到融“我”入景的艺术境界,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从而实现较好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3.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中,去感受文本之美,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题。教师应立足儿童本位,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转变视角,引领学生感知内涵的立体之美;通过体验人物,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情韵之美。  相似文献   

4.
《拉萨的天空》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拉萨蔚蓝的天空,同时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之情。全文用词生动灵活,尤其是对蔚蓝天空的描述更是鲜明独特。因此,在指导学生发现、感受、领悟文本内蕴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触摸到文本的内涵,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碰撞。一、发现美语文阅读的本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文字的外在美,才能进一步发现文本的内在之美。要让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有利于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 ,以文本的言语激活学生的心灵。教师的教学和对文本的处理 ,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力层次来进行选择 ,为学生搭好文本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广泛联系的平台 ,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铺设多种路向 ,从而点燃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激情。《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精美的写景言志散文。我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安排教学 ,即先从语言美、图画美、生活美、情志美这四个方面对本文进行鉴赏与美读 ,然后…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王蓉 《湖南教育》2003,(22):50-5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读教学并发挥出美读的功效呢?首先,要注重吟诵。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是一个由感性而理性的整体的审美认识过程。从格式塔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语文教学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是对文本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是学生最初对课文的朦胧的、混沌的、体现出模糊美的一种感性领悟。那么,在学生接触课文伊始,要注意通过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美,从而激发起阅读的欲望与学习的兴趣。“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吟诵,就是把文本的无声的文字符号变为…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物质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深入发现文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点,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语文课堂"语文味",使语文课生动起来,还语文教学的朴实之美。  相似文献   

9.
一切文学鉴赏都是一个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吸收是指鉴赏者完整深入地追寻、发现、阐释作品的文本原意、社会意义.再创造是指鉴赏者通过完整地理解作品,生发出自己对文本的鉴赏感悟并能准确表达出来.荚美文学教学的任务也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吸收和再创造,而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首先让学生读透文本原意,明白文本究竟传递了哪些信息.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文本是一个全息元,只有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合作释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阅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把重点引向对青海湖梦幻般的神奇美的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激发情感,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周少军 《学语文》2006,(6):49-49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作文的合作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所谓创美能力。是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创美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独到的眼光发现美,诱导学生用独特的思维创造美.指导学生用精确的语言表达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里仅就第一方面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品读、悟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其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教师可通过示范引领,在揣摩模仿中使学生觉悟文本语言的音律美;通过感知辨析,在深度思考中使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意蕴美;通过形象再现,在肢体语言中使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关键是从"美"入手,通过激情导入,画出"美";初读课文,接触"美";沉思默想,感知"美";再读课文,感受"美",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得到有效的链接。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而文本解读、挖掘文本是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验,"悟"出文本的本色精彩,在文本感受中发现美、欣赏美、挖掘美、感受美。  相似文献   

15.
"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是以语言促思维,阅读促发展为理念,引导学生开展经典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在阅读活动"体验式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语言思维习惯的养成。阅读活动课引导学生在参与有意义的体验式阅读活动中探究文本主题信息、文本语言美、文本结构美以及文本情感美等,促进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分析和处理文本信息,综合概括文本主题的特征和本质,培养语言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审美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生活,学会用敏感的眼去发现美,用敏慧的心去领悟美,用敏健的笔去表现美,那么学生作文就不会脱离生活,学生也就形成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应彰显文本之美,启发学生通过朗读、细读、体悟,展开审美想象,感受文本中的音韵美、语言美和感情美。帮助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领略这种"美"所蕴涵的高尚情操。语文是一个洋溢着美的学科。它展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书写着"大江东去,浪淘尽,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文本解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体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引领学生的阅读,但不能用教师的读来代替学生的读,更不能用教师的"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不能用集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文本泛指用话语记录下来的内容,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关键词都是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的散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时会将文本分解成一个个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久而久之,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便会缺乏个性化,无法感受到散文之美。教师要采用美文美教的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一、制作卡片,梳理脉络要体会到散文之美,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精确地提炼文本的内容。初中学生虽然能对散文之美产生主观感受,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薛强 《广西教育》2013,(33):40-40,42
纵观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小学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拐点,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作文教学中,一旦教学得法,必将为学生以后的作文能力奠定基础。所以,加强与文本对接、为学生搭建读写平台,成为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引领目标。一、模仿精彩语段,搭建写作框架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意蕴的经典案例,这些文本中的优美语段都可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