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这里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中有关“笑”的理论来分析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的代表作《戴普特津三部曲》中的幽默成分,并得出该小说中的“笑”具有典型的狂欢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网络游戏:电子狂欢——对网络游戏的狂欢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的繁荣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网络游戏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游戏者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匿名性的集体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狂欢的特征,为从狂欢的角度研究网络游戏提供了可能。文章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入手,认为网络游戏实际上就是电子狂欢。网络游戏具有狂欢的特征,可以分别从狂欢语境、狂欢剧、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加以认识。最后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电子狂欢的原因和影响作探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影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影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哥儿》是其早期创作中的名篇。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人物、狂欢化的叙事语言、狂欢化的仪式、狂欢化的广场。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弗朗索卡·拉伯雷》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化文学是根植于狂欢节文化之上的,强调平等、自由,以狂欢式精神为基础。本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化世界的时空角度着手,来分析《西游记》当中的狂欢精神。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7,(3):56-60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自传入中国,便受到了文化研究者们的广泛追捧。由于狂欢化理论广泛的适用性,便被用来解释大众文化中的种种现象。然而,学界在运用巴氏理论资源的同时,简单机械地将大众文化和狂欢化理论等同,这无疑会造成误读现象的产生。应从两者的异同之处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真正阐明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狂欢书写与修辞隐喻——以张炜《九月寓言》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的《九月寓言》带有众多“狂欢化”的因素。用俄国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形式分析入手,返回文本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及作家的个体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狂欢化素材、修辞、结构的归并与清理,探索张炜的叙述动机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创造了一个主流社会主宰下的黑人社区——“底部”,书写了“底部”的黑人勇士秀拉、伊娃、夏德拉克等挣脱白人压迫、建构主体身份的艰辛努力。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小说《秀拉》的三个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边沿"时空、狂欢化的怪诞人体和狂欢化的死亡形象,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主题,彰显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于20世纪初期提出狂欢化理论,其打破等级、挑战权威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研究.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受到巴赫金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小说《金陵十三钗》通过狂欢式人物形象、狂欢式场景、其狂欢式语言,表达作者向往平等对话、自由交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3.
侯雨 《华章》2013,(27)
“狂欢化”理论作为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开创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而且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狂欢思想的理论要点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4.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7.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4,(83):23-24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民间丑角艺术进行了阐释,指出其具有全民性、插科打诨等狂欢化特征,是一种丑角的舞蹈,平民的狂欢。研究旨在为东北民间诙谐艺术研究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为广大读者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的狂欢化色彩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小说在借鉴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中,把写作的重心还是放在民间叙事的挖掘上,以此来体现他的人文关怀,这也是狂欢化思想核心,把关注的眼光前移,关心人民大众的苦乐,就其理论本质而言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的另样的人道主义。莫言的小说正体现了理性的高扬和野性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