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秀芳 《考试周刊》2011,(82):170-171
区域性、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之一,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不少题目,尤其是综合题都是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事物、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探究,综合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2001年高考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综合的思想贯彻于整个试卷之中;第二,综合考查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但跨学科综合试题,仍属于低层次综合水平。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在命题操作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主要有:试题中教材外知识问题;试题的科学性问题;试题的超纲问题;试题内容过于集中的问题等。希望今后综合能力测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创造精神的正确指向。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版考试大纲指出: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人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作为重大改革举措,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搞好2002年高考政治复习,认真分析文科综合考试相关信息,及时调整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能力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的测试。其测试目标为,第一、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第二、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三,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关于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是通过测试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科学的现…  相似文献   

5.
高梅 《新高考》2007,(11):57-60
高考地理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生存技能是基本技能之一。而且《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在:倡导全人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课堂研究性学习,怎样测评学生的学习呢?目前常用的测评方法是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产物。该方法主要适合于测评学生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如果要将评价重心放在能力掌握,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测评和评价标准。我们设计,测评关键在于以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目标。据新大纲要求,“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理解的同时,要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减轻学生负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为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试题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服从于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要求,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纵观近几年“理综”高考试题,生物学科在综合考试中命题有如下六大特点:①注重“三基”,突出“主干”知识;②强调能力,考查逻辑推理论证过程;③突出实验,重在考查科学实验方法、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④加强综合,考查学科内知识的运用、推理和迁移能力;⑤注重科普信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收集和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9.
张杰 《物理教师》2001,22(9):48-48,F003
纵观2001年的理科综合高考卷,重点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下几个特点更为鲜明:首先,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6题、第19题;第二,利用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交叉和综合,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如第26题、第30题;第三,紧密联系科研成果的“信息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科技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如第31题.因此,在“理科综合”及今后“大综合”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考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大家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本文仅以2001年的理科综合高考卷试题为例,谈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丽雄 《教育导刊》2004,(11):46-47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既要考查知识,更要考查能力,并把考查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中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那么,怎样认识及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对物理知识要重理解,理解好知识才说得上运用。所谓理解,就是要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其次,要学会对物理问题具体分析,要分析题目所设定的物理状态(或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01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是:贴近现实地理问题,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地是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体现地理知识的应用性,高考改革确定的核心是考查综合思维能力,重点是学科内综合思维能力,而学科知识的考查略逊。为此,地理复习要重视初中地理在分析,解放地理问题中的背景作用和工具作用;重视提高应用睦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剖的能力;重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观念;改善复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综合科目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政、物、历、化、地、生六门学科基础知识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  相似文献   

13.
4.1 突出能力立意2006年大多数省市的数学中考卷能够充分体现以能力立意命题,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考查学生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着力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且注重对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学习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从而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能够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其关注生活,自主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体现数学试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纪磊  陶芳  沈舰 《生物学教学》2023,(12):67-69
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视角分析,湖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生物学试题的命题特点是: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和新增点的考查;以生物学概念为切点,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以实验思路的设计为载体,考查实验探究能力;以真实情境为素材,考查问题解决能力;以批判性思维为依托,考查思维能力;以科研成果、生活体验为情境,多角度考查生命观念;以中国特色重大贡献为底色,多方位渗透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浙江等四省实施“3 综合”的高考方案。“综合”分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突出能力、突出应用;考查的问题往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施展多种能力。采取各种方法,具有分析、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重点抓好以下三点开展教学和复习: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作业和检测答卷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化学存在以下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书写的科学性、规范性较差;化学实验能力需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有待改善。再看高考试题,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社会,注重化学意识的考查及能力素质的考查。化学实验试题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实验题不但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考查实验中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孙继辉 《生物学教学》2009,34(12):55-56
近几年,中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学科内综合题目有所增加。在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代,以学科内综合为载体对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关信息,迁移应用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考查将成为中考命题永恒的话题。其中信息迁移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题型,它一般通过向考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推理、逻辑思维、叙述表达等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综合开放题随之应运而生;纵观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发展轨迹,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题的题型结构,综合开放题具有以下明显的题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考理科综合题是以初中的理、化等知识为载体,将每个学科内部各章节的知识或两个学科的知识渗透、交叉、综合而成的一种试题.它强凋能力立意,以综合能力涵盖学科能力,多以科技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这些试题着眼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全面模拟和冉现实际问题的真实场景,要求学生注意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过程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问题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强调各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符合当前的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历史     
此次升学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概括和评述的能力,试题内容涉及中国历史第三册、四册,以现代史部分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