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琼娇  李洪波 《大众科技》2021,23(8):81-83,139
随着人们自我健康管理理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关注预防医学,关注自身健康发展.中医文化渊源流长,其"治未病"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基于足太阳膀胱经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浅谈该条经络和治未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应用,通过调节经络达到运行气血,使人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达到"上工治未病"的标准,为治未病从足太阳膀胱经出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以及古代藏医名家所著文献建立了藏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原理和实施方法,探讨研究了藏医养生学的定义、内容、意义、理论体系等,并对零散的藏医养生内容进行汇集。藏医养生不同于中医养生,其意义及内容广泛,藏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有两个原理(情世间、器世间)和四个因素(时令、邪气、饮食、起居)的治未病及预防时令、邪气(突发因素)、饮食、起居四大因素,在一定的养生原则指导下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养生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养生学的最终目的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娜  蓝娇娜 《大众科技》2016,(11):59-60
脾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的今天,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日益重视生活质量和养生保健,调理脾胃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脾胃病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医学思想,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健康养生越来越被重视,"治未病"理念是健康养生文化的灵魂,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探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思想,从完善政策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群众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多方位认识、培养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人才队伍、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论述如何进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论》和《中医基础理论》养生篇,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中医四诊即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的中医辅助四诊诊疗仪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已从原来的"患病意识"转变为了"预防、健康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于是引起了"养生热"、"体检热",于是体检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越发起到关键作用的一项医疗服务,而中医健康体检立足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以中医体检服务团队为基础,用中医传统四诊技术为依托,并结合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从整体、动态、个性化和平衡的角度来对人体的体质、状态进行实时掌握,具有符合中医诊疗原则的突出优势。本课题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大环境下,探讨中医四诊对中医体检带来的优势、意义,结合多学科交叉、现代信息技术、机器学习等实现收集数据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标准,制定安全、高效、可操作、可推广的中医体检服务体系,为科研研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亚龙 《大众科技》2022,(3):114-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群的生活节奏逐渐快速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理、心理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逐年攀升.心理障碍性疾病在中医属于情志病范畴,而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情志病中的应用,对于防止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与打造"健康中国"的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藏医自古就有非常发达的外治技术,如放血技术,切除技术,穿刺技术等,其一些技术,如穿刺接取心包积液等技术曾一度是外治医疗技术的奇迹。随着现代外科学的迅猛发展,藏医的外治技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部分技术已经面临失传。然而,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藏医古代使用过的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外治医疗器械,将不禁为古代藏医曾具有的高超外治技术而感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农村尤为如此。面对诸如阿尔茨海默病一类难以治疗、经济消耗大、对家庭破坏深的疾病,普及"治未病"思想以及建立农村"治未病"体系是应对此难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由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称为肝硬化。对于该病的防治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尚未足够成熟。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运用健脾法治疗该病是"治未病"思想的最好体现,笔者系统回顾了健脾法在近几年治疗肝硬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健脾法在该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高、治疗复杂和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入手,实施疾病的健康管理,成效显著。文章主要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以期望对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12.
疫病是古今中外各家医学都极为重视的一种恶性疾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而难以控制等特点,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藏医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八世纪,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对瘟疫热病学说就有详细记载,内容包括病机及预防治疗等,藏医称疫病或传染性疾病为"年仍奈"藏医认为"年仍奈"的发生是由气候环境因素,人的心思,烦恼与戾气,等内在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藏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危害,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强调辨证使用驱邪与扶正药物,使机体内部"三因"平衡从而达到治病。文章根据藏医学特点,以藏医学的理论及实践为基础,对疫病的认识、病理、特点、分类及治疗等方面做了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藏医尿诊原理、理论、诊断标准、注意事项进行综述,并为抢救和发展藏医尿诊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藏医尿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滞布"是藏医一种脑病的藏语名称,相当于中医的脑卒中,西医的脑出血或脑血栓,在西藏地区为常见疾病,成为危害高原地区民众健康的一大敌人。藏医药理论和实践来源于高原,对高原疾病的诊治有其独到之处。文章依照藏医经典,从定义、诱病因素、分类、症状和治法等方面,简要论述藏医对"滞布"的诊疗特点。  相似文献   

15.
调查表明,成人中每5~10年有25%~48%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后备大军"。"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糖尿病的未病阶段即糖尿病前期,而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如能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往往能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是对2型糖尿病进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对于寻找保健之道的人来说,明哲至为重要,也可以说:明哲就是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把自已融合到大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中去,达到与自然沟通共存的崇高境界.它要求我们要认识理解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在这种紧密联系中以自己为中心挖掘人体的内在功能(潜在能量)来提高身心素质,让疾病无法发生,正如&;lt;黄帝内经&;gt;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我们在健康的时候,特别是在经过病痛的折磨康复以后,要重视自我保健,从根本上清除病源才是上策.   ……  相似文献   

17.
《西藏科技》2007,(7):F0003-F0003
昌都地区藏医院成立于1987年,是一所集藏医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藏药生产及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地区级藏医专科医院,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过努力,昌都地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疑难病、肝胆病、风湿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藏东一所著名的医院。先后有胡锦涛、帕巴拉·格列郎杰、阴法唐、杨松等领导前来我院视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为我院亲笔题词。我院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藏…  相似文献   

18.
鄢军  郭君华 《西藏科技》2010,(12):48-48,57
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认识,目的是达到重视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2)
中医药所秉持的"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病后调理"的理念在国家"大健康"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中医药在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在相关的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其中,在国家卫生部及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我国自启动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的工程己有十余年,中医药社区健康管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大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这就强调了中医是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并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是我国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指导和宝贵的资源。根据医疗体制改革政策以及国家十三五医疗规划的指导,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病后康复,恢复健康,这四个关键点进行探索研究,力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实现2020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