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的生命只是历史河流中的沧海一粟,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的秘诀是什么?在文明之轴心时代,孔子提出了一套合乎本体生命需要的原则,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十二字指引着个体应该具备"道、德、仁、艺"才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而充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倡导人们拥有奋发追求的人生态度,提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  相似文献   

2.
审美的人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①艺,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有志于道,根据在德,依托于仁,游心于六艺。”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兴盛不衰并居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创始人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是说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据于德”,是讲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是言应有博大的人道主义,这三项都属于思想道德的范畴。而最后一项“游于艺”指的是当时从事社会活动所应有的基本技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连治国之本的“礼”,都排在思想道德之后。可见孔子以德为先为重而后是艺、才的思想观点,强调的也是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纵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从文字资料看,萌芽于先秦诸子,而成形于东晋的顾恺之. 一孔丘(公元前551——前479)提到过“艺”.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艺”,是指礼、乐、书、数、射、御这六艺.所谓“游于艺”,并非是说以“艺”来怡情作乐,而是要求人们拿“六艺”来培养德  相似文献   

5.
徐磊 《成才之路》2010,(22):25-25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古人尚修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把师德放在首位。那么怎样树立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课程建构思想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原则与具体内容上,其核心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校本化地传承这一思路,就能获取建构传统文化课程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孔子一生孜孜的探索,苦苦的思考,设计出理想的人生境界,确定了完美的人格标准,其标志就是君子人格观的形成。本文拟就孔子的君子观的基本内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的君子观的内涵是什么?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述,多达数十种。笔者认为,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是对君子观内涵全面的、系统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高校的发展中,孔子的教育理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为基础,论述了高校领导者在自身素质和能力上应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议题,也是他对自己所志,所学与为人之经验的凝炼。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广大教师同样面临着为人处世与教导学生的两大议题。而从自己做起是教导学生的前提。本文试图从理想,行为,态度,学识等四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论述了孔门教育所体现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体现。文章从重视德育、重视智力开发、重视养生、重视美育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孔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今日教育》2014,(2):22-23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我国是一个重视修德养心的国度,德育是每个时代都高度重视的教育板块,但时代不同,中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所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因此,全面把握和准确认识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价值日益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应把儒学的思想精华和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融入到党的建设全过程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化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5.
所谓师风.既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经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倡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前,报考中师是班主任帮我拿的主意,我只是没反对。到现在,我竟如此喜欢、热爱教书,觉得当教师是天底下如此美的一件事。为何有这样美妙的感觉?《论语》中的一句话最能概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么多年来,我学着孔子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足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化境,去涵养、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我也与这份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7.
正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我们铜陵市新苑小学位于巍巍铜官山下,浩浩扬子江滨,创建于2006年,虽然年轻,但充满青春与活力。办学以来,我校以真诚而积极的生命情态,追寻着执着而进取的开拓精神,现已成为本区内一所师生成长之苑、创造之苑、幸福之苑。学校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相似文献   

18.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孔子的主张成为我教学与成长的见证。我从1994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一直任教小学语文并担任班主任。转眼16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齐鲁名师人选。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总有一份激情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