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的启蒙性学科,注重“做”的方法、过程和体验,注重在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听来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做”的环境,巧妙指导学生会“做”,且要“做”得好、“做”得懂,从而“做”出知识、“做”出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下面,结合自己执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1 仪器装置图 (图 1)图 1 物体浮沉演示仪广口瓶 1个、50mL注射器 1个、橡皮塞 1个、有色小玻璃瓶 (或小试管 ) 1个2 特点及用途( 1)特点  自制物体浮沉演示仪比较具体的显示了物体在液体里的上浮、下沉和悬浮 ;取材容易 ,结构简单 ,制作方便。( 2 )用途可以解决初中物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演示实验。3 制作给广口瓶加入适量的水 ,在有色小玻璃瓶内装入适量水后 ,用一手指按住倒放入广口瓶内的水中 ,使之漂浮 ,盖上橡皮塞 ,给瓶塞上插入注射器使针头穿透橡皮塞。4 使用方法①向下推注射器活塞 ,小玻璃瓶会下浮 ;②向上提注射器活塞 ,小…  相似文献   

4.
1 教材背景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相似文献   

5.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浮力》一节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通过归纳分析建立浮力的概念;接着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是否受浮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通过探究认识到影响浮力大小  相似文献   

6.
《沉浮的秘密》一文最后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 :鸡蛋在水中下沉 ,在盐水中却能上浮 ,你能设计实验 ,研究其中的奥秘吗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沉浮的秘密 ,揭开问题的实质 ,笔者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教学。实验用到一种试验浮力的仪器 ,叫“攸勒加”(如图1所示 )。实验前 ,我们先制成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 ,方法是在一大容器内加入水 ,放入一只鸡蛋 ,再将盐不断加入水中 ,搅动使其溶解 ,直至鸡蛋浮起持续不沉。取其盐水待用。图 1 自然实验教学实验时 ,将水和盐水分别注入两只“攸勒加”里 ,直到水近乎从嘴里流出为止。然后取重量和形状均相近的…  相似文献   

7.
1教材背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由于有些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死海”的知识基础,于是教材中提供了“淹不死人的湖———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成为学生们推测白…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浮沉的规律是学习大气压力和浮力,以及船、飞机等课的基础。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验到“潜水人”教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的教法李远童(湖南安乡县安裕乡中心小学)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使用摄氏温度表测定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摄氏度”的正确读写法,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测量仪器对自然界进行定量测量观察的能力。本课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技能。为了能有步骤地使...  相似文献   

11.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 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 ,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 ,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 ,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 ,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也就是“变量”。要上好这一课 ,关键是如何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  相似文献   

12.
1构思本课是苏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二篇“观察水”中的第二版块关于“溶解”的内容。就教材地位来看,本单元用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意图是站在生命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对动植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真正体会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观察水”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和一滴水的观察,让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描述水,并能利用所学知识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  相似文献   

13.
“浮力”是初中物理课的传统内容 ,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仍然被列入 ,但是教学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标准》提出要“通过实验探究 ,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标准》将课程的知识目标分为“知道”、“认识”、“理解”三个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浮力”这个课题的知识难度比过去降低了 ,不要求解有关浮力的综合性计算题和比较判断题。《标准》强调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用实验探究浮力规律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探究物体在桥上的压力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因没有现成的教具,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此,笔者用一些废弃物做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现介绍如下。(1)用途用小球(代表物体)在自制装置轨道上的运动来模拟物体分别通过凸形桥、凹形桥的情景。(2)制作材料薄木板若干、质量不等的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自然课上 ,学过《物体的浮力》一课后 ,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浮力的秘密 ,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仪器特点 材料易得 ,制作简单。整体透明 ,浮力产生过程清晰可视 ,便于学生观察探究。仪器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制作材料  1 2 5L透明饮料瓶 2个 ,玻璃管 2根 ,塑料球(乒乓球代 ) 2个 ,A、B胶 1盒。制作方法 将一个饮料瓶的底去掉当作储水仓 ,另一个饮料瓶从瓶身三分之二的地方去掉底 ,两瓶套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空间当作储气仓。用烧红的铁丝在储水仓的底部的两边各烧一个小孔 ,分别插入…  相似文献   

16.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意识。要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不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知识目标上,而是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熏陶。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核心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过程,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使学生在不同的物体发声的现象中,去观察、去探索,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物体的浮力》一课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浮力的秘密,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  相似文献   

18.
分析研究《荒原》中的女巫预言,可发现潜藏在其中的密码,它分为五个对应的子码:(1)“贝洛多纳”、“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代表圣杯;(2)“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代表利剑;(3)“这人带着三根杖”、“那被绞死的人”———代表主繁殖的神(如渔王、耶稣);(4)“水里的死亡”———代表着繁殖仪式中的死而复生;(5)“转轮”———代表着死亡与复活的轮回。本文通过它们对《荒原》做一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植物与土壤》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通过土壤观察,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本课主要从“土壤里有什么”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验验证,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