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类课文的安排体现了从理解到运用,教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机的整体。讲读课文作为这个过程的起点,其教学任务虽然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但也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任务,因此,讲读课文的教学就必须变教师的“传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求。怎样指导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呢?我认为:根本在于指导途径,关键在于教给方法,核心在于启发思维。要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达到“自能读书”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简而言之,即“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境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对此,叶圣陶如是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换而言之,要实现不要教的目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以达到让学生自学的目的,贴近“教为了不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三教”模式指的是幼儿园班上的三位教育者、管理者都是具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他们不但要承担孩子们的教育任务,还要承担孩子们的保育任务。这对教师的能力是又一次考验。目前幼儿园依然保存“两教一保”的模式,所谓的“两教一保”指的是班上两位老师承担教育的任务,一位保育员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这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人的共识。基础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课堂教学又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方面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 ,而在于指导学生“学” ,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本着这种创新教学思想 ,笔者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上作了如下探索 :一、首先为学生上好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课”象作商品广告…  相似文献   

5.
一、素质教育的真谛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早已成为教育家的共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令学生奋其才智,勤其练习,乃善教也”。故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不在于“勤”与“惰”,而在于善不善教。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课。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而是在于要教会学生“会学”,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甚至是教师不曾教过的知识。做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把课教好,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好。学生要掌握学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学法指导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离不开教师,而另一方面则离不开阅读教学这一主要形式。换句话说,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通过大量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7.
就语文教学而言,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教”是工具、手段,“不教”才是目的。当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达到了“不教”之“意”时,“教”就成为可忘之“象”。笔者认为“忘”并不是彻底地丢弃,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把“象”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会“意”,自然也就无须再去强调“象”了。  相似文献   

8.
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更有教育观念的历史性变革:学校应成为整个人类教育的承担主体,面向全人类,对教育进行组织、管理、实施、指导;它不仅在于传播文化知识,教授生活技能,更在于提供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教...  相似文献   

10.
电大教师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王江一、“管”与“教”的关系电大系统的教师与普通高校不同,其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现代化远距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辅导。电大教师不能象普通高校那样教管分离,必须把教学、管理集于一身,既能承担第一线的教学任务,又能...  相似文献   

11.
儿童诗不仅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不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任务,也承担着语言训练等任务。儿童诗的自主创编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文章将结合儿童诗歌创作理论及著名诗人的创作观点、优秀儿童诗执教者的实践,围绕“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核心论点,分“儿童灵性多,诗教贵尊重”“儿童想象多,诗教贵激发”“儿童情感多,诗教贵捕捉”“儿童思维多,诗教贵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与其它学科相比难学。 究其原因,还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13.
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和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吕福源用了三句话来概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这就是: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杨叔子认为,这些都源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己不严格”。显然,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完成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从定位到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倒置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任务。本人作为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并具体承担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这一任务作了结合学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本文拟从三方面阐述对拓展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一、对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偏差偏差之一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所谓狭窄化,就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教授数学知识上,表现出一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态,教师是为教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数学知识上。这可以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订中窥见一斑,具体地说,大多…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山东教育》2008,(7):20-21
学习余世维教授的《赢在执行》,我有许多的感受。“执行力”提到“要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力的关键是人的因素”“执行需要团队精神”等等,其中影响我最深的是“执行力的首要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是否可行和是否有方法”。这使我想到,在我们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園丁的奉献     
亚运会组委会秘书长万嗣铨曾十分动情地说:“亚运任务的三分之一是职高完成的。如果没有职高,开好亚运会困难将更多。”这是对首都l万名承担亚运任务的职高师生恰如其份的评价。如果说15、6岁的职高生在亚运盛会一展风采,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了社会』“泛好评,那么,应该说这其中饱含着育才园丁们更多的付出和奉献。  相似文献   

17.
刘义 《成才之路》2012,(15):99-I0019
教授上课,老师施教,理应是本义,却成为白纸黑字的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折射出了尴尬的现实,也着实促人深思。应当清楚地看到,让教授回到课堂,是“教授”这一职称的应有之义,更是对“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回归。,但现实是,“教授不上课”却在国内一些高校中成为“惯例”:一些高校高楼越盖越漂亮,知名教授学、者身影难觅。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三年,我父亲(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后来他作了补充,先改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最后改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里,“不需要教”是目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应该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你要尽一切力量启发他,引导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好自学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用润物无声的关爱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育人效果。一、明确师爱的内涵。自觉营造爱的氛围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情,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高尚情感,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就是对师爱最好的诠释。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营造爱的氛围呢?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人的共识。基础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课堂教学又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