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人才技能、素质等方面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尽可能保持一致,是一项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22,(1):16-17
新时期高等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前提下,充分认识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理解新时期教育的需求,并准确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内涵,同时实现教师角色向教练的转变、课程体系向能力体系的转变、教学方法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才能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是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学习国内、外经济发展和教育创业经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特别是西部高等学校,要珍视这一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己身处西部,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都与西部经济建设长期紧密协作的优势,不适时机的将高等学校在科研、人才、技术、信息、培训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舒畅  李娟  夏慧玲 《科技风》2023,(7):68-70
如何使技能型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是一项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零距离”就业,高校能否更好生存发展的重大工程。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造成高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本文从基于OBE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三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才类型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人才培养类型调整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关系上,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7.
浅议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尺度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我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本文主要阐述本人对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的理解,以及在具体实施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如今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尺度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我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本文主要阐述本人对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的理解,以及在具体实施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崔军 《科教文汇》2007,(4S):15-15
当今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及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面对新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物理教学现代化已成了时代的要求,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担负着改革的重任,直接关系国家发展的命运。在新的改革浪潮中,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那么中学物理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信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新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未来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对科技信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科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着重对确新的培养目标,构建前馈式的教育模式和优化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建荣 《科技广场》2010,(2):145-148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确保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等一系列适应专业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24)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过渡,使得经济运行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更为复杂多元,我国实际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折射出人才成长对教育供给的需求更具差异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从"主—客体模式"转变为"主体间模式",挑战着传统教育形态与95后、00后大学生之间的教育黏性。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为保险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如何转变观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与课程整合以及实训教学体系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大学图书馆向第一课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梅 《现代情报》2003,23(11):215-216,218
随着社会的演进、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新的拓展,“第一课堂”正在或已经由教室向图书馆转移,大学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和院校建设发展中发挥着第一课堂的作用、占居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成长需要、教育技术发展运用、教育价值新取向、教育改革新趋向五个方面,对教学课堂拓展、转变进行了理性分析;从教学、科研、特色办校、教育改革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图书馆向第一课堂转变的必然性;从更新转变观念、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法规制度、加强信息情报建设、增强教学功能五个方面,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向第一课堂转变并发挥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图书情报工作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环境网络化、数字化的双重冲击,图书情报工作要想有所作为和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寻求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的生存手段,面对社会日益强烈的知识服务新需求,图书情报工作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服务方式,以更加有效的知识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潘晓丽 《科技与管理》2002,4(3):145-146
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接受普通高等学校统招生扩招及各种私立高等学校的增加带来的挑战,只有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办学信誉,提高学校的声望。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是当前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要基地,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发生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的文学主干课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逐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力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以期能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国内高等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改革势必要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当今社会急需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本文根据相关理论结合长期在高校实践一线的经验体会探索了一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32)
职业教育应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BIM技术正引领工程行业向信息集成化方向发展,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适应工程行业BIM技术发展的需求。文章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从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设置、师资与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阐述BIM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愿给职业类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立体化教材--高等教育未来教材的主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立体化教材产生的时代背景1999年,我国各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满足于“精英教育”的象牙塔,开始挺进“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趋向多层次、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正式加入 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令人瞩目的焦点,新世纪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课题。2001年3月,教育部高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