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与人生     
曹柏崑 《天津教育》2014,(17):28-31
今天,我谈三点体会:第一个问题,关于人生。人生是关乎世界观、人生观的大学问。大则宇宙,小则芥子,万象包罗,仪态尽纳。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想成为艺术家。”高尔基说,人都是爱美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于是有人站在大众的角度谈到,“退一万步说,普通人学习艺术或者接近艺术、欣赏艺术,不是为了攀爬艺术的山峰,也不是因为想要成为艺术家,而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摒弃内心的生活。”可见,人生离不开艺术。  相似文献   

2.
可敬的“编外班主任”□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海燕李燕杰教授是众所周知的著名教育艺术家和演讲家,但他和“班主任”的不解之缘却少有人知。80年代初,他提出的“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早已成为众多班主任、教师及青年人的座右铭。他本人在30多...  相似文献   

3.
时间伴着每一个人的脚步向前走,不管这个人是科学家、思想家还是作家,也不管他是少年、青年还是一字不识的老人。在伴着时间的默默行走中,有人明白了时间为何物,有人懂得了时间的珍贵,体味到了时间的本质意义,比如迟子建先生就清晰地“看到”了“时间怎样地行走”。  相似文献   

4.
《好同学》2003,(12)
一个有钱人丢了自己的钱包。他说要奖励捡到钱包的人。钱包里有100英镑。这个人说:“如果有人捡到钱包并交还给我,我就给他5O英镑。”一个穷人找到了那个钱包。他交给了有钱人,并要奖全。有钱人并不想  相似文献   

5.
汪振德 《师道》2004,(10):1-1
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夕,一个美国青年想去纽约,妻子便去车站给他买票。车票已售完,妻子无奈地回家对他说:“很抱歉,没能买到票。售票员说有人退票的希望只有万分之一。”青年人听到妻子的话后,马上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出发。面对妻子不解的目光,他说:“我去碰碰运气,如果没有人  相似文献   

6.
有三个美国学生来到伦敦上学,他们合租了旅馆的一间房子当宿舍,每人交1000英镑作英镑,一共是2900英镑。还有100英镑哪里去了呢?C为一年的房租。当服务员将钱交给经理时,经理却说:“他们都是没有收入的学生,就少收他们500英镑吧!”于是他从中抽出五张100英镑的钞票,叫服务员送回去。服务员拿着钱,边走边想,三个人分500英镑也不好分呀,就偷偷将200英磅装进了自己腰包,然后退给每个学生100英镑。 学生实际每人拿出900英磅,加上服务员装进腰包的200《一百英镑哪去了?》答案:学生实际上共拿出2700英镑,服务员装入腰包的2…  相似文献   

7.
作家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固然会导致创作源泉的枯竭,然而有些作者,尤其是一些青年作者,虽长期身居基层,并获得了丰富的生活储备,却也常常苦于“没东西可写”。原因何在呢?西方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的一段轶事颇能启人心智。当有人问他:一个西红柿在你吃它的时候和要把它画下来的时候,看上去是不是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8.
另类的鲁迅     
吴志翔 《学习之友》2006,(10):56-57
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我知道他有着一颗敏感却又坚实的心,一个注定要经受痛苦的灵魂,读得多了,也会感到这个老头儿的亲切:并且觉得他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与很多中国人相比,他太不一样了,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9.
木心相信“迷信”,信奉“以貌取人”,认为生命轨迹与人生发展在人的外貌特征与行事作风中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寻。他尤其崇尚艺术家之“相”,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有着让人称道的外形与肖像。同时,他依据自己初次见到艺术家画像产生的那种难以言表但确实存在的亲近感,果断认为自己“命有文昌”,是艺术家的再次转世。既然“艺术是前世的回忆”,自己就不能辜负艺术对自己的教养,这恐怕也是木心献身艺术而从不后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憨哥”致富记骄阳湖南省桃江县修山镇柳溪村有一位叫符玉军的青年农民,人们一向叫他“憨哥”。久而久之,有的人只记得他的绰号而忘记了他的真名。而今,人们在叫他“憨哥”时,总要在心里加上一句“憨哥”不憨。村里人见他近年来年收入10多万元时,心里免不了嘀咕:...  相似文献   

11.
模拟训练8题     
《中文自修》2006,(5):50-51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真”,呼唤“真”,赞美“真”,创造“真”。有人说:“直理犹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有人说:“真情在生活中,要比在舞台上更有价值。”也有人说:“真诚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而走向阳光明媚的天空。”……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思维具有批判性是人所共知的,但同时它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用一些所谓“规律”的东西去“指导”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趋同思维定势而进入一种新的模式,不知不觉中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一次写作训练课,题目是《“逆境”与成才》,采用讨论或辩论的形式。针对“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形成对立的两方。一方认为“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促进“成才”;一方认为“逆境”扼杀人才。前者举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来论证,后者列出吴晗、老舍等人才被“文革”这个“逆境”所扼杀进行反驳…  相似文献   

13.
大处精明     
蒋平 《老年教育》2006,(9):23-23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医生在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人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4.
鬼才贾平凹     
见过贾平凹的人都说他不像一个作家,朴实、温厚而近乎一个农民,甚至有人误以为他“冒然顶替”,闹了笑话倒也成了佳话。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关中汉子,却被海内外文坛称为“鬼才”、“怪杰”,在文化界掀起一个又一个旋风,使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他的身上,倒应了两句中国的古话:“大智惹愚,大巧若拙。”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有位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人问苏格拉底:“怎样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那人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那人说:“是干净人.”苏说:“也错了,是脏人要洗澡.他很脏,有必要洗,而干净人没有必要洗.现在你知道谁要洗澡了吧.”那人回答:“是脏人.”苏说:“你又错了,他们都要洗。干净人习惯洗澡.而脏人也该洗澡了.这下到底谁要洗澡呢?”那人说:“两人都要洗.”苏说:“你还是错了,他们都不需要洗澡.干净人根本不需要洗澡,而脏人又不习惯洗澡!”  相似文献   

16.
张勇六年级时,爸妈离婚了。他变得六神无主,默寡言。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太好,经过这场击,他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随风飘摇。初中毕业,张勇考取了一所职业高中的服装设计专业。他上了自己的专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模特训。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学生服装大奖赛上,他了一等奖,成为一名特学生。记者问他:“现,你对自己的命运怎么呢?他平静地说:“要摆孤独,最重要的是自信、尊、自强!”孤独,是由于一个人闭自我心灵而造成的。有独感的孩子,极不利于身成长。目前,孤独症是青年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心障碍疾病,有人称之为比血癌更可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英国出现了不少新型的度假方式,其中令人瞩目的一种是:青年“劳动度假营地”。“劳动度假营”由昆布兰农林学院举办。每年3月至8月开展活动,每期3天,收费70英镑,供应头等食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人的童年是春季,青年如夏季,中年如秋季,老年则是孤,一年四季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人生图画。而此时此刻,在我们的斑上,同学们用他们的青春与活力塑造着另一种时尚,另一种季节,他们望天高喊:“班上,流行第五季!”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一切艺术家都是精神病患者.”有人说“不‘疯’就做不了艺术家.”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中,确有许许多多的佯傻、猖狂乃至真狂、真额的艺术家.宋朝梁楷,人称“梁疯子”,以金冬心、郑板桥等人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一直被人们称为“扬州八怪”.不但世人这样看待他们,他  相似文献   

20.
师话实说     
徐珊 《大学时代》2003,(1):28-29
个性时下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有个性的老师。个性一词含义丰富,但大抵也不过以下三种:最有生命力的个性是学识突出。鲁迅上课,把讲义一丢——“态度冷静而又充满热情,语言朴素而又娓娓动听,无论是评论历史,或是分析社会,都能入木三分,他的言论是当时在别的地方难以听到的”(冯至)。学识渊博即便技巧不济也无伤大雅,沈从文初次上课,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消息传出后,有人说:“沈从文上课,半小时讲不出一句话。”这议论传到胡适的耳朵里,胡适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