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诗平淡自然风格之成因,很大程度由其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使然。即其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其田园诗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凸现了一个真实的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在于他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田园。  相似文献   

2.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苏轼和陶诗,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本文认为,苏轼的和陶诗是在他晚年创作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时完成的,故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说来,由于苏轼的和陶诗是为了“陶写伊郁”,故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抒写了自我的个性形象。又由于他崇尚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风,并“欲以晚节师范万一”,故“豪华落尽见真淳”便是苏轼和陶诗的艺术特点,但,于真淳的感情和平淡的风格中见诗人的豪逸气质。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田园生活。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其诗歌风格呈现出与其他诗歌迥然不同的平淡之美,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陶诗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均为人们所熟知习见。这些人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本身就使读者感  相似文献   

6.
本试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的分析中探索陶诗独特艺术风格的本质内涵。陶诗在平淡质朴之中流露的贞刚不群之气正是诗人任性自然不同流俗的品格的真实显现。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一幅情韵天成的田园乡村画卷 ,其风格平淡清新自然 ,而其风格的形成又是诗人艺术匠心独运的结果。本文从题材选择、白描手法运用、朴素清新的诗歌语言、情景理交融境界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陶诗的平淡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隐逸计人、平民化诗人、哲理诗诗人、儒道释融合而臻化境的诗人、首开平淡自然之风的诗人、首创无我之境的诗人。这七大开 拓,奠定了陶渊明古今一流诗人的崇高地位。陶诗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堡垒、精神归和心向往之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柳宗元的人品与诗品入手,既指出柳诗与陶诗相同的一面,又着重论述了柳诗与陶诗相异的一面。作者认为,柳宗元诗的平淡、清雅、冷峻、简古,已为古今学者所共识,但仅是其外在表现;而深沉、奇绝、峭拔、绵密,却是柳宗元赖以与其他诗人相区别的本质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申东城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76-80,118
时代基础的差别,形成陶与王田园诗风的差异;陶诗写躬耕生活感受和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王诗站在庄园主立场上,为寻求闲逸萧散情趣和静谧恬淡心境;陶诗真实写隐后穷困和农村荒凉萧败。王诗曲折隐晦反映农民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陶诗歌颂劳动,乐在田园。王诗描写大自然和农村静美及所生情趣,乐在山林;社会理想不同。艺术特色:陶诗主情。王诗主景;陶诗真率、淡美、平淡有味。王诗丰润、有生趣、诗情画意;陶诗恬淡中有旨趣。王诗澄澹,形神兼备,自我形象与外景完美融合;陶诗语言朴质、平淡、自然.为“田家语” 。王诗语言清秀精工、洗炼、朴素中润泽华采。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先驱,他的诗歌开"千古平淡之宗";另一方面,其隐逸思想一直影响后世文人.李白就曾高呼:"何时到澎泽,狂歌五柳前."有人以陶诗的"平淡"及其隐逸思想为据,认为陶渊明是弃儒家而从"老庄"的再现.而我认为,陶渊明正是典型儒家观念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陶诗的语言看似平淡、质朴、简净,但平淡中蕴思致,质朴中见风骨,简净中含深韵。尤其是诗中的动词运用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是陶诗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陶渊明诗歌中动词运用值得人们深入地探析。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对于陶诗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是一种审美标准;后是一种审美境界,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二“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止,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4.
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以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祥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淡)而实美”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拙见,对以往所总结的陶诗的思想艺术及风格进行直白反思,提出:陶渊明田园山水诗是“悠然平淡”与“猛志常在”的悖反高度统一;陶诗的风格并非表面所现的“人生似幻化”,而是潜流着平静中的愤懑、平淡下的压抑和寂寞———平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抗争,归田并非“归顺”。  相似文献   

16.
钱惠梅 《文教资料》2007,(26):11-12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师祖。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 ——意大利伟大诗人 塔索 2003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走进了陶行知,走进了陶行知的思想,走进了陶行知的诗教。3月,我们启动了“诗化校园与创新育人”的探索与研究。六年来,我们在环境布置中突出陶诗,在课外阅读中增加陶诗,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陶诗,在节日活动中弘扬陶诗。  相似文献   

18.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诗不容易学,但又不能不学。其基本学习途径有三条:第一,先从容易学的诗人学起,即先学会可以学、容易学的作家作品;再去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等最高层次的诗人诗作。第二,学陶诗要先做人,在修养上下功夫。第三,要懂得陶诗的"微言胜理",跌宕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19.
陶诗有着独特的“深度”。陶诗影射政治,思想深刻而矛盾,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世界观念是其具体表现。“陶诗的深度”的形成,既源自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亦师承前代诗人应璩、阮籍之创作经验,更远则源于儒家比兴诗教传统与玄言诗写作风尚,本质上反映了陶渊明的政治处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思想、纠结心态。“陶诗的深度”自南朝至隋唐被时人普遍漠视,宋代以来,陶渊明其人其诗对政治的关注及其思想的矛盾性、丰富性与超越性才得到发现和推崇。“陶诗的深度”这一判断,从文学规律和艺术影响来看,反映出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思想的必然联系以及意境的创造、含蓄之美等诗歌美学问题,这也是陶诗能够经过时间打磨成为杰出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钟嵘的《诗品》仅将陶渊明定为中品,其品语虽然有一些小小的偏见,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陶诗深受应璩及左思的影响,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诗歌的现实意义;语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其诗作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将情景事理有机地融合;体现了他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高尚品质,使他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