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雪 《新闻传播》2007,(5):47-47
娱乐新闻的媚俗,是对新闻本质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一种愚弄,是传媒操守的丧失。如果不认真纠正这种不良倾向,必将影响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娱乐新闻媚俗的表现 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成了娱乐新闻的主体,追“星”成风。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各种演艺界明星、文体明星均成为主角。  相似文献   

2.
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新闻爱好者》2011,(11):41-42
本文通过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取向来界定新闻媚俗价值取向的概念,并区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媚俗的不同,重点分析地市级晚报新闻的媚俗价值取向的表现:新闻内容低俗化、叙述方式过度故事化和受众定位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3.
张斌 《大观周刊》2012,(43):48-48
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浪潮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勃兴的过程中,这一电视新闻体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报道内容单一,尽是琐事堆砌,同时安于表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心理负担加剧;正负报道失衡,娱乐化向暴力化演变,一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花边新闻、媚俗新闻的代名词;媒体角色错位,从业人员常以“无冕之王”自居,“帮办”色彩浓厚,舆论监督“过犹不及”,新闻传播面窄,关注点过度倾斜,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众等。  相似文献   

4.
如今,法制新闻因其惊险曲折的故事性,受到了受众较普遍的关注。但是,目前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造成有些法制新闻媚俗猎奇,质量低下。笔者认为,报道建设和谐社会时期的法制新闻,应当充分发挥法制新闻的积极作用,强化法制新闻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地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报道方式落后,报道内容与受众的贴近性不够,地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不高等,都影响着地方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地方民生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优化报道方式,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全面拉近民生新闻与受众的距离,综合性地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莉 《声屏世界》2011,(10):22-23
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要满足受众的需要。编辑在编辑稿件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研究受众需要什么新闻,乐于接受什么新闻,选择大多数受众关注的内容来报道新闻.要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占一定的比重。然而,目前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并不是数量太少,而是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7.
以平民化视角做好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 《新闻世界》2009,(10):35-35
民生新闻报道的领域在民间,更多的是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提供他们关心并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随着新闻触角日益向民众生活内部和细部探进,民生新闻不断呈现新的形式.民生新闻领域的竞争也日见火热。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民生新闻中也不乏琐碎无聊乃至媚俗低俗的内容,影响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民本意识、平民化视角等加以明晰,力避步入误区。  相似文献   

8.
编导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近年来普遍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要想持续发展,其编导应坚守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结尾点评,加强深度报道,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说新闻带来的播报优势。同时,注意并解决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出现的琐碎与媚俗、受众定位的模糊与泛化、风格趋于僵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方言新闻是对民生新闻的小众化拓展,并不完全等同于用方言播报新闻,它更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家常化和讲述的故事化.方言新闻将"可能成为受众的人"定位为本地观众中的普通市民.他们选择收看方言新闻节目不仅在于想知道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和民俗认可.方言新闻也面对许多问题,如同质化、克隆风乃至媚俗、琐碎等,受众多局限于本地居民.  相似文献   

10.
李远富 《声屏世界》2006,(10):60-61
面对愈演愈烈的娱乐化浪潮,严肃的新闻也变成轻松活泼的“娱乐”的时代,如何扬长避短呢?笔者根据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和负面影响,着重从公众利益和传媒责任出发,总结以下几点应对之策:在新闻报道方面,首先要真实及时地报道新闻,遵从新闻的规律。在选择内容上,选择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减少或杜绝低俗新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增强责任意识,为人民利益服务。1、维护公众利益公众利益有很多方面,新闻媒体维护公众利益主要表现在尊重受众的知情权,选择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报道不走庸俗道路。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传媒的第一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茂盛 《军事记者》2003,(12):22-23
我们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就对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较高要求,即在客观公正报道时要在许多方面作出选择:既要选择报道的内容,也要选择报道的形式。受众拿起一张报纸,都希望看到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这一方面要靠新闻事实本身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靠新闻的写作者把握受众心理变化,形成报道强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在自身“质量”上下功夫。新闻报道引起受众注意的方式除了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显著性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以什么样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即新闻写作者依…  相似文献   

12.
李宁 《记者摇篮》2006,(6):55-55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渐成一股潮流。媒体用新闻娱乐化的方式来吸引受众,从报道内容上,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有煽动性、刺激性的突发事件等作为新闻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娱乐化颠覆着传统的新闻理念,尽管目前对此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它是对我国先前新闻娱乐功能丧失的一种回归,是新闻真正平民化的体现;抨击者认为它是媒体一味媚俗,导致大众整体素质和需求低俗化,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从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的罪魁祸首……无论哪一方观点,都有其客观性。从新闻娱乐化的实际影响可以看出,它是一把双…  相似文献   

13.
李彩霞 《新闻窗》2005,(5):36-36
社会新闻已成为媒体吸引受众“眼球”、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认真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在“度”的把握上,一些媒体进入了误区: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一味地媚俗,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品格和立场。那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之一的电视台,该不该报道社会新闻?要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赢得受众,突破口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15.
陈淼 《新闻实践》2005,(7):57-57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去关注和解决。一、民生新闻要通俗,不能“媚俗”民生新闻要通俗而不能“媚俗”,就要切实把好二者的度。有些民生新闻内容琐碎,形式流俗,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开掘;有的甚至打着民生新闻的招牌,挖空心思地变相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质量引起受众的关注。一些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报道人员缺乏对新闻事件的讲述技巧,使得事件的主要内容无法有效传达给受众,受众在新闻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上也增加难度,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和承接性都需要加以研究和分析,从而将事件内容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基于故事的新闻视频事件主体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新闻事件报道方法,本文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几年深受年轻受众欢迎的内容生产方式,Vlog有其独特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以及真实性维度。其在媒体融合报道背景下的叙事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性表述带来浸入式新闻体验、内聚焦陈述打造个性化新闻品牌、日常性展示满足受众好奇心、开辟年轻受众关注时事政治的新途径。为了实现Vlog新闻在媒体融合报道中的创新性运用,可从以下途径出发:聚焦内容,深化新闻广度、深度及温度、打造个性化、品牌化特征以及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意识的"全能型"记者。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开避了受众信息消费的新领域,新形式,这推动了传统媒体对报道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适应受众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捕捉和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20.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