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中国设立预科班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与江苏省苏州中学今年2月签定协议,将苏州中学指定为早稻田大学的“生源基地”,在苏州中学设立“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预备班”,苏州中学的毕业生如通过早稻田大学的英语考试和面试,将被直接录取到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第一批学生可望于明年4月赴日。  相似文献   

2.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辛亥革命前曾改名夏,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原籍浙江吴兴,幼年随父生长在苏州。清光绪末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在日本拜见章太炎(炳麟)于《民报》社,章太炎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同时听章太炎讲文学音韵学。结识的许多章门弟子,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宣统年问归国,任浙江嘉兴中学等校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钱玄同先在杭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讨论的苏州中学校刊,指的是创刊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日,截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的《苏中校刊》。该刊为半月刊,共105期,79册“其中含合订24册”,现收藏于苏州中学校史研究室。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苏州中学简介 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新学历史的江南名校。该校前身为北宋名相范仲淹于景裙二年(公元1035年)在南园创办的苏州府学。在其悠久的历史上以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苏州中学以科研来指导心理教育是由来已久的,自从90年代开展心理教育以来,始终把心理教育列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苏州市立达中学是一所有历史渊源的品牌初中,校名"立达"源自《论语·雍也》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身是1927年由著名教育家汪懋祖先生创建的江苏省苏州中学初中部,后因历史变迁,几度浮沉。1996年立达中学在苏州中学本部重新成立。苏州市立达中学一方面根植于具有"府学千年,新学百年"办学传统的苏州中学,继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办学理念和高远的育  相似文献   

6.
前言苏州是世界上建城历史最长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2500年;苏州中学及其前身是世界上建校历史最长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951年。校址不变,办学不断,可以成为计算“校龄”的客观标准。苏州中学最早的前身北宋府学,创办于景(礻右)2年(1035年),比创办于1186年的牛津大学还早134年。北宋府学演变为苏州中学的历史过程是:宋仁宗景(礻右)2年,四十七岁的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作苏州郡守,捐献南园筑宅之地,兴建府学。首任掌学的是名师胡瑷。苏州从此有  相似文献   

7.
放眼     
《中国高校招生》2007,(12):17-17
留学日本吸引中国学生日本政府和大学主动到中国寻找"优秀人才"。目前至少有27所日本大学在中国设立了事务所,直接网罗知识精英赴日留学。日本关西名校同志社大学还在中国举办入学考试。早稻田大学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还与北京大学有协定,以"双学位"和"通用学分"等制度,来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该校还与江苏省苏州中学合作,计划今后直接从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大和景山学校、苏州中学少年预备班工作研讨会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苏州中学召开。 中国科大辛厚文副校长、尹鸿钧教务长、朱滨教务处长、肖臣国主任、科大附中徐六如副校长,苏州中学刘柏涛校长、徐菊英、陈兆立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张格民,北京景山学校少年预备班班主任徐溰等二十余位同志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开幕式的还有苏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第五中学创办于1892年(清光绪18年),前身为萃英中学和圣光中学,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92年,美国传教士海依士博士来苏州创办“萃英书院”,后改名为“萃英中学”。圣光中学建于1943年,1946年由重庆迁校苏州,并在1952年秋并入萃英中学。1953年元旦,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正式接管萃英中学,改名为苏州市第五中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校教工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全国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名家名师的学术引领作用,推动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和江苏省苏州中学于2012年10月17日至19日在苏州中学联合举办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语文教师10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得到苏州市教育局和江苏省教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苏州中学领导和老师们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开幕式上,苏州中学张昕校长介绍了苏州中学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教学成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于2016年11月在苏州举办"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一、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二、承办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人教社报刊社《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  相似文献   

12.
在苏州市教委教研室、苏州大学物理教学研究室的支持下,于1994年4月至5月对苏州、无锡、常州、盐城等市的部分中学开展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63所不同类型的中学,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所讨论的苏州中学校刊,指的是创刊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日,截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的《苏中校刊》。该刊为半月刊,共105期,79册(其中含合订24册),现收藏于苏州中学校史研究室。这105期《苏中校刊》对我们而言不啻和璧隋珠,是一份无价之精神财富,于今天的教育具有十分珍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于2016年11月在苏州举办"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一、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二、承办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人教社报刊社《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三、协办单位  相似文献   

15.
西马博物馆     
<正>西马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内,属于苏州中学校级博物馆,是一个以"湿地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2005年苏州中学园区校初建,校园内有三片芦苇丛生的河湾,学校顺势而为,建立了西马博物馆,将地缘优势打造成教育资源优势。西马博物馆是为纪念其所在地——原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镇西马村而命名,是苏州中学师生对湿地文化研究的成果,是集课题研究、校本教材、游学课程、综合活动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参考》2014,(6):82-82
正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百年名校。学校创建于1805年,原名苏州正谊书院,其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03年的"苏州府中学堂"和创办于1907年的"公立苏州第一中学堂",是苏州最早实行现代化教育体制的普通全日制公立学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美术教育家颜文樑等各界著名人士均毕业于"草桥"。在"草桥"办学的各个阶段走出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0余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2011,(10):F0002-F0002
上海市浦光中学(原上海青年会中学)创建于1901年,坐落于上海外滩地区苏州河畔,巴洛克式的教学楼精致而典雅。该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人文氛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建校110年来,这里曾走进众多名师。  相似文献   

18.
<正>沈起炜(1914—2012年),江苏苏州人,祖籍浙江海宁。父亲沈炳荣,1903年官费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后在九江、苏州两地任职。沈起炜自幼聪慧,慈父教督甚严。6岁时在家塾随吴中宿儒郭鲁卿学习《孟子》等。小学、初中在上海、九江、苏州等地就读。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一附中高中,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历任上海国华中学、交通中学、苏州有原中学和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南洋模范中学等校教师。1954年调入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改名上海教  相似文献   

19.
2004年4月13日—4月22日,宣武区教委中教科和宣武分院干训部组织了各中学德育干部共24人赴福州、厦门、杭州、苏州等课改实验区进行德育工作和课改工作考察。期间参观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福州第十五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杭州萧山第十中学、萧山第一职业学校、苏州新区第一中学等五所学校,先后听取了包括杭州萧山第九中学  相似文献   

20.
<正>88年前的1935年10月11日,汪集旸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吴江县严墓镇(今苏州吴江市铜罗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于1932年在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工作;母亲是上海浦东人,从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后曾在吴江县严墓镇国民中心小学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汪集旸随父母举家内迁到昆明。1945年抗战胜利后,汪集旸又迁回杭州,进了杭州市的一所私立学校宗文中学,念了不到3个月就得了一场伤寒症,险些把小命送掉。休学1年身体恢复后,进家乡最好的中学——育英中学(现名震泽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