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铝热反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2(必修)第4章第1节"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实验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做此实验前,需先用砂纸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物,耗时费力;②很难避免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对人眼的伤害;③镁条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足可能导致反应无法正常进行,即使反应完成也可能会使人误以为铁是镁置换出来的;④纸质漏斗内铝热反应生成的红热熔融物常因烧穿滤纸漏斗的半腰部位而漏出,落在下面盛沙的蒸发皿边沿,因无沙隔热导致蒸发皿骤热炸裂破碎。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课本《化学》第二册(必修)第2O页实验[2—2]是铝热反应的实验,该实验是让镁条经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但如果按教材要求去做,用小木条点燃镁条,实际做起来比较难,如果用酒精灯倾斜去点燃镁条,又不符合实验操作规则。为此,我对实验中镁条点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1.取长约10cm的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去其表面的氧化膜。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的中间部位,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待其燃烧后,竖直地插入铝热剂中,然后移开坩埚钳。 这样点燃镁条一燃就着,实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周金明 《中学理科》2006,(12):91-91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经常遇到下面两个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如果按教材P32[实验2—1]操作:“用脱脂棉包住过氧化钠,再加几滴水”,结果是脱脂棉很难燃烧起来。我个人认为该实验不易成功的原因是,脱脂棉易迅速吸水而潮湿,且水的气化吸收大量的热,达不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不少教师对该演示实验做了探究和改进,但都离不开脱脂棉的燃烧,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两点:(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2)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认真思考和不断实践,总结出一种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易成功,并且更好地证明了上述两点的实验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铝是性质活泼的金属,常温下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生成的氧化物薄膜致密而坚硬,且熔点很高,阻碍了反应的顺利发生,很好地保护了内部金属铝。对初次认识铝的性质的学生来说,会错误地认为铝难与氧气反应。因此,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认识铝的性质的重要基础实验。人教版化学第二册2007版(P71)关于这一性质实验的操作,实验很难成功。新课改教材化学《必修1》中,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实验也不能从现象上很好地说明铝与氧气反应的活动性。若能在教学中补充并成功完成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无疑会对教学产  相似文献   

5.
借鉴并整合了互联网上“大象牙膏”与“镁在干冰中燃烧”两个实验视频的内容,设计了镁在二氧化碳泡沫中燃烧的实验.借用洗洁精的助力以及盐类的水解反应,获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泡沫参与镁条的燃烧反应.实践表明,新的实验设计提升了该实验的趣味性、观赏性、可操作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第80页[实验4-1]"铝箔的燃烧"及第81页[实验4-3]"镁条在二氧化碳里燃烧"2个实验(如图1、图2所示),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做起来比较繁琐,其主要原因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氧气或二氧化碳时,  相似文献   

7.
镁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之一,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极强的亲氧元素;它不但与游离态氧能剧烈地化合,也能夺取氧化物与水中的氧.从化学热力学分析知道镁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具有很大的反应推动力,但实验证实,镁单质与冷水作用很慢,与热水反应较快.我们也可创造条件,让镁与水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一.镁在沸水中的燃烧在一烧杯中加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加热至沸后撤离火源,将一段用砂纸擦亮的镁条夹在镊子上,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沸水中,镁条在水中继续剧烈燃烧,放出耀眼白光,生成的氢气连同因反应热而气化产生的水蒸汽一同…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做镁在 CO_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发现,使用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有不足之处:很难观察到生成的黑色固体。原因是 CO_2只有一集气瓶,随着镁带的燃烧,空气中的O_2不断进入集气瓶中,虽然镁带在燃烧,但它是与空气中的 O_2发生反应,导致镁带与 CO_2反应的时间短,生成的碳较少,且易被 O_2氧化,不容易观察到黑色固体的存在。本人对此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在集气瓶中加入  相似文献   

9.
一、开展校内研究性实验1.提问设疑,研究反应产物。如做完课堂演示实验Mg条在CO2中燃烧实验后,用类比法设问:Mg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反应可以进行,且反应原理、产物与Mg条在CO2气体中燃烧相似。这时,教师演示Mg条在SO2气体中燃烧实验,观察产物并未发现容器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硫产生,却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Mg与生成物硫高温下能否反应?”引导学生得出有MgS生成的结论。再用稀H2SO4使白色生成物溶解,且有臭鸡蛋气味气体产生,则说明Mg(过量)在SO2气体中燃烧时,有MgS产生,反应方程式是:3Mg SO2=点燃MgS 2MgO。通过提问设疑,分析研究,配合实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尝试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越之处。2.透过现象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性。在做教材中用Cu或Ag作催化剂,氧化乙醇得乙醛的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Cu的催化性,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操作与现象:先加热A产生乙醇蒸气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B处。B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C处无水CuSO4由白变蓝,即证明有水生成;D处产生白色...  相似文献   

10.
一、开展校内研究性实验1.提问设疑,研究反应产物。如做完课堂演示实验Mg条在CO2中燃烧实验后,用类比法设问:Mg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反应可以进行,且反应原理、产物与Mg条在CO2气体中燃烧相似。这时,教师演示Mg条在SO2气体中燃烧实验,观察产物并未发现容器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硫产生,却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Mg与生成物硫高温下能否反应?”引导学生得出有MgS生成的结论。再用稀H2SO4使白色生成物溶解,且有臭鸡蛋气味气体产生,则说明Mg(过量)在SO2气体中燃烧时,有MgS产生,反应方程式是:3Mg SO2=点燃MgS 2MgO。通过提问设疑,分析研究,配合实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尝试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越之处。2.透过现象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性。在做教材中用Cu或Ag作催化剂,氧化乙醇得乙醛的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Cu的催化性,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操作与现象:先加热A产生乙醇蒸气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B处。B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C处无水CuSO4由白变蓝,即证明有水生成;D处产生白色...  相似文献   

11.
在讲高一第六章第H节NZ这节课时,由于无实验内容,使学和教深感乏味,为此建议派补两个可做的简易实验内容,以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以下是两个实验的内容.实验一:氮气跟某些金属的反应.实验用品:集气瓶、玻片、火柴、镁条、镊子.实验操作:将点着的三支火柴放入空集气瓶中燃烧,持火灭后,立即用玻片盖住瓶口(瓶中N。含量仍为78%,CO。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再将燃着的镁条(此时的温度很激放入该瓶中,则镁条继续燃烧而不灭.此实验证实:比常温下稳定而高温下反应的性质,实验二:氮的循环氧化和吸收实验用品:装有*0。的…  相似文献   

12.
孟宪慧 《新职教》2000,(1):41-41
中学化学高中一年级氯气部分演示实验氢气、氯气混合气体爆鸣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难点。反应原理:H_2 Cl_2=2HCl。由于氯气、氢气混合气体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反应气体急剧膨胀产生爆鸣。实验要求采用光照引发反应。但按氯气:氢气(体积比)1:1,单股镁条燃烧照射引发,一般只能看到生成的氯化氢白雾在反应瓶中上下翻涌,而达不到爆鸣。  相似文献   

13.
束军波 《教师》2012,(25):79-7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往常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如今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处于一个不太受重视的地位。很多时候,教师更愿意用讲实验的方法来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显然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后遗症。要知道,在实验教学中.其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促使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努力改进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一、优化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适当地演示,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去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那么,怎样才能够优化演示实验呢?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既包括实验知识原理的准备.又包括实验器材药品的准备;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化学实验中,如果没有事先明确实验目的,这样,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就会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只是看了“热闹”,而没有看出“门道”。例如,在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如果教师没有事先明确实验的目的,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只会把注意力放在镁条燃烧时产生的耀眼光芒上。而不会认真观察镁条燃烧以后的生成物、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烟雾等现象。而如果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事先明确实验的目的,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过程。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容易观察到一些有用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金属镁还原性实验三则河南鹤壁市二中(456650)曹立新金属镁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不仅能被若干种氧化物氧化,还能与氢气化合,在一定条件下剧烈燃烧。下面介绍镁在几种氧化物以及在氢气中燃烧的实验。一、镁在水中的燃烧按右图把燃烧匙的柄弯成直角形。烧杯中盛体...  相似文献   

15.
《化学教学》98年第8期刊登了“奇妙的燃烧”现象活动课教学设计一文.笔者认真阅读后,很受启发,同时,认为其中个别实验值得商榷.笔者按照文中设计的“镁在氮气中燃烧”的实验,重复做了几次,均未看到文中提到的镁在氮气中燃烧的现象.笔者在《中学化学实验大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见到“氮气跟镁的反应,”原理:镁在空气中点燃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到足以使氮分子分解为氮原子,氮原子即可与镁原子结合.操作步骤:1.取10cm左右长度的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物夹在坩埚钳上.2.在酒精灯上…  相似文献   

16.
一、具体法思维方法:将题目中抽象的信息变为具体而简单的条件。〔例1〕将空气与CO2按5∶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跟过量赤热的焦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温度相同,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分数为()。A.29%B.43%C.50%D.100%分析:题目中给出了两个“体积比”,这是抽象的信息,不便直接应用。如果用5mol空气与CO2混合,那么混合的CO2就是lmol,空气中的N2为4mol、O2为1mol,这样,题目条件就非常具体了。解:CO2 C=高温2CO1mol2molO2 2C=高温2CO1mol2mol反应后生成CO4mol,空气中N24mol,显然所得混合气体中CO占50%,答案为C。二、直观法思维方法:将题目中抽象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象或其他直观的符号。〔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2.0mol/L的盐酸中(Mg3N2 8HCl=3MgCl2 2NH4Cl),多余酸刚好被2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和。然后在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的烧碱,并把氨全部蒸出来,用盐酸吸收,盐酸增重0.17g。原被燃烧的镁带的质量为()。A....  相似文献   

17.
一、具体法思维方法:将题目中抽象的信息变为具体而简单的条件。〔例1〕将空气与CO2按5∶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跟过量赤热的焦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温度相同,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分数为()。A.29%B.43%C.50%D.100%分析:题目中给出了两个“体积比”,这是抽象的信息,不便直接应用。如果用5mol空气与CO2混合,那么混合的CO2就是lmol,空气中的N2为4mol、O2为1mol,这样,题目条件就非常具体了。解:CO2 C=高温2CO1mol2molO2 2C=高温2CO1mol2mol反应后生成CO4mol,空气中N24mol,显然所得混合气体中CO占50%,答案为C。二、直观法思维方法:将题目中抽象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象或其他直观的符号。〔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2.0mol/L的盐酸中(Mg3N2 8HCl=3MgCl2 2NH4Cl),多余酸刚好被2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和。然后在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的烧碱,并把氨全部蒸出来,用盐酸吸收,盐酸增重0.17g。原被燃烧的镁带的质量为()。A....  相似文献   

18.
改进了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当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时,可使瓶中压强减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从而使接近沸腾温度的热水沸腾起来,现象生动有趣,有力地说明了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9.
Na2O、Na2O2的性质——与H2O、CO2反应往往采取对比的方法学习,增补“Na2O、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学习的趣味性,便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弥补了中学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中未安排“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实验的不足,并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及分析铝热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主要利用铝的强还原性来冶炼高熔点金属铁,是一个典型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实验,此实验对于学生认识化学是冶金工业的重要科学基础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果按照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2和苏教版化学必须1教材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并不困难,但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此装置有诸多不足:最主要的是滤纸容易烧穿,造成药品溅落,且由于氯酸钾燃烧时温度不够高,一阵烟花过后,看似实验成功,但多数时候并未发现铁生成导致实验失败;此外还存在镁带不易点燃或者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伤害学生眼睛的问题;铝热剂用量多,造成火星喷溅,产物不易盛接会损坏蒸发皿和桌面;整个装置缺少污物吸收,危害师生健康,且需用铁架台固定,携带不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