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但当前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较少,老旧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呆板低效而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想要充实、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邱善海 《科教文汇》2013,(29):172-17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却缺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偏离现实生活。这就导致教学模式的封闭性,不能将思想品德教学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本文主要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含义、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8.
科技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让学生面临的信息资源稂莠不齐,面对科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思政课程教学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把"生活化"策略应用到思政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分辨信息的好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思政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对接。而目前的思政课程教学却脱离实际,当前思政课程教学正在探索如何把"生活化"策略应用到教学当中,本文简单地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希望为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龙门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笔者在有效利用龙门古镇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促进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类,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以古镇资源为载体的儿童品德实践活动,并融合古镇资源采取领略峻秀山水、讲述民间故事、追寻名人足迹、沐浴民俗文化、感受建筑遗韵、捕捉宗族气息、体悟革命传统等策略进行了生活化品德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1.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即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赛英 《科教文汇》2014,(17):188-189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有效(生活)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生动,开放教材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精彩,把握有效(生成)资源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光彩。笔者从引进有效(生活)资源课堂才是生动的;捕捉激活课程资源课堂才是精彩的;把握有效(生成)资源课堂才是智慧的三个方面来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都努力转变观念,尝试活动教学。但活动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种种原因使活动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使得活动无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李雨 《科教文汇》2009,(29):100-101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分析一定会令品德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下,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物理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课程理论知识。文章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也针对物理教学生活化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品德教学改革的需要,主要通过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因此,本文就品德教学从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品德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即生物课程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体现生活化。本文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后练习三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许多初中生来说,历史是一门虚无缥缈又抽象的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淡薄,这种看法大大削弱了初中历史的教学能效和学科价值。本文将探讨和分析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希望能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历史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