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对清末“新政”的叙述比较简略,在学习时学生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新政”的时间。教材中没有明确和完整地交代“新政”的起止时间。自1901年西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第一道“变法自强”的上谕始。到1911年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所以“新政”持续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罗斯福新政”在世界现代史上极具重要意义,但是学界对于新政的评价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状态。那么高中历史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分析和处理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呢?一、建构知识体系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的单元要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居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惠霞 《考试周刊》2014,(59):120-120
中学历史教材对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内容和作用的介绍极其简单,无论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都应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有更全面的介绍和更客观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放性和研究性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政校士式六种》是适应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改革需要而出现的应试必读类书目之一。士子们主要学习四书经义、历代史论、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中国艺学、外国艺学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反映了科举改革变通时期士子学习内容的变化,有着这一时期应试必读类书籍的鲜明特点,是研究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对清末“新政”,普通高级中学《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现行教材,将其放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一节中来讲述,不同于原教材将“新政”与“预备立宪”、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等事件同列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革命形势,直接、准确地说明了“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内在联系。那么,清末“新政”为什么是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呢?仅就教材的表述来解答,学生显然不能信服;单从“新政”始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的时间差来理解,也不够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10期刊登了陶涛老师《在烂熟的内容上做足工夫——(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做足工夫》)一文,其中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以及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分析和相关教学建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深受启发。笔者遂据自己教学实践以成此文,供同仁讨论指正。  相似文献   

8.
罗斯福的新政致力于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以实现他们的政治人权,福利制度既是新政的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福利政策,政府有效干预经济,实现了福利制国家的功能,达到福利制国家的标准,使美国成为一个福利制国家,从而新政自由主义这一自由主义的新形式得以确立,美国自由主义实现了从古典自由主义向新政自由主义的伟大跨越。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10期刊登了陶涛老师《在烂熟的内容上做足工夫——〈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做足工夫》)一文,其中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以及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分析和相关教学建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深受启发。笔者遂据自己教学实践以成此文,供同仁讨论指正。一"、20世纪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复习教学的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10.
晚清新政,包括洋务新政、甲午新政、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互相联系而叉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晚清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最初以下放给督抚事权的方式推进改革,最后又力图通过集权来加强中央权威。所以,晚清新政的历史,就是中央与各省不断调整关系的历史,也是中央权力与各省权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还是晚清中央集权体制不断衰弱的历史。总结这一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正板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二度开发,是教师个性见解的"创造性重构"产品,是教师艺术匠心的体现,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浓缩的都是创造型重构的精华。本文以一次赛课(人教版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对教材中杂乱的历史事件"罗斯福新政"加以创造性重构,试通过八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板书,以便学生对知识要点更易理解、吸收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庚子之变后,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挽救统治,清延实行清末新政。新政在经济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分析了清末新政经济机构改革的背景,着重阐释新政实施内容和遇到的困难。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被动的应付,由于腐败的吏治.缺乏配套措施使得改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改革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的失败,学界已有较多的论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拟在已有论述的基础上,从西藏自身特殊的土地分配和经营方式及宗教因素所影响下的贵族对新政推行的阻碍这一角度再做一些阐述,即土地和宗教决定了贵族对新政诸多方面的不配合和排斥。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期,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在北宋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新政很快便归于失败。其中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上缺乏调查了解,过于主观、急躁;客观上,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北宋王朝尽管腐朽,但还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和相对稳定性,守旧势力强大,故新政失败,在所难免。至于说把新政失败简单归结于倡导者未能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正式确立了近代教育体制,促使青年期现象在全社会迅速拓展,青年的近代含量剧增,青年的自觉自立意识形成,社会也开始正视青年的独立存在.因此,新政时期,是青年普遍化趋势正式形成时期.但由于"新政"教育改革弊端丛生,导致青年普遍化远未从趋势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对于清末新政,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较为理性、客观的评价,但传统的“反动”、“骗局”说仍较流行。特别是在教学中,传统的观点对学生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既不利于对清末新政的客观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中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理性地看待清末新政,以便尊重客观事实,公允地评价清末新政。  相似文献   

17.
清末湖南新政是湖南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由此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学者大多偏重于对教育改革和新政推动者的研究:教育改革方面涉及到学堂体制、实学教育和法学教育等方面,而新政推动者方面则侧重于官员、士绅阶层以及立宪派。分析表明,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宏观上的论述和分析,个案研究相对稀少,对新政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罗斯福新政是西方社会反经济危机政策成功的典范。“新政”针对大危机中爆发出来的问题,在财政、金融、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改革。“新政”不仅取得反经济危机的效果,而且奠定了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张人骏一直出任地方督抚大臣。张人骏对于新政的态度颇为复杂,尽管内心并不赞成,但因职责所在而实际上又不得不推行。尽管如此,张人骏在各处所办新政也并不纯属表面文章。事实上,无论是办学堂,派留学,练新军,还是筹办宪政,张人骏在各省督抚任上均按部就班进行。山东、河南、山西、广东与江苏宁属地区的新政,实际上并未因张人骏担任督抚而受阻。推行新政的地方督抚情形非常复杂,可见清末新政改革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各地“讹言繁兴”,谣言蜂起,并逐步汇合为强大的反对新政的社会舆论,最终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清末新政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由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动、普通群众的落后意识和清末新政给普通民众带来沉重的捐税负担,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驱使普通民众视清末新政为“病民之政”,因而不断信谣传谣,乃至掀起反对新政的武装斗争,冲击了新政的深入开展,动摇和瓦解了清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