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2.
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数词、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式、动名组合、形名组合、名量组合之后,构成一个名词。部分附着于名词或动词后的"子"尾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附着于一些名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量词或量词重叠式之后,构成一个量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具有成词、改变词性、表小、别义和指称五种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条”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量词。汉语量词“条”指称人时有所不同,比如可以指称男性,如“一条好汉”,却不能指称女性,不能说“一条女子”,这既和“条”对名词的选择有关,同时也和我们对量词“条”本身的语义认知相关。对此原因进行探讨,可以发掘汉语名词和量词的组合机制,对深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述宾结构中量词"口"词性存在扭结现象,这一现象由量词重新分析导致,当数词为"一",名词表口含物,动词表口腔动作时,名词前移,名词与量词结构分离,仍存在表量语义关系。在为名词表量前提下,又为动词表量,可见,量词"口"词性受数词、名词、动词的共同制约。探讨量词系统内部词性扭结,对研究一定结构中量词的语义及语法特征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5.
《史记》“所”字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的“所”主要分为六类:结构助词、作为被动句标志的助词“所”、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其中结构助词占绝大部分。结构助词“所”与动词或其短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它具有名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组合、聚合的角度分析了居延汉简中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总结出居简量词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名词与量词组合的语义条件,认为“同素规则”是制约名词与量词组合的主要因素,名词和量词组合时在语义上必须要有共性义素,尽管有些共性义素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7.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指示代词,它与名词、量词的组合有一定限制性。"本"后面的名词类型,单音节名词占大多数,双音节名词中限于一些表示时间段或表示职务、身份、机构的名词。"本"后面量词的使用类型通常是动量词和集合量词。在"本+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具有限制性,一方面要考虑它是否匹配"本"所指代的名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它在语境中是不是具有内指含义以及是不是说话人所在时间点。  相似文献   

9.
“顶”在现代汉语中有四种词性,分别为名词、动词、量词和副词,前三者较为常见。本文主要研究“顶”的语法化过程(包括作为准方位标和程度副词的出现),以及在部分地区方言中的特殊搭配。  相似文献   

10.
谢冰蕾 《教师》2010,(19):26-28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多重点和难点.物量词就是其中之一。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词,又称单位词,可分为专用物量词,如“个、件、本”,临时物量词,如“头、口、桶”以及计量物量词.如“尺、丈、斤”等。物量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通常与数词组合来修饰名词,除了计量物量词外.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个个、件件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一句,课文注为:[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编者把“介”释作“个”,视为量词。若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这一角度认识.似能讲得通,但在古汉语中,数词与量的结合用作名词的定语是极少见的,一般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与中心词结合。见于本文的仅举几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都不用量词。课文把“介”解作“个”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4.
“一点点”和“一点儿”,与一般的量词重叠相比,具有特殊性。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二者的具有三大组合能力,均以与名词搭配为主,但在各类中各有侧重;二者组合能力的差异引起语义的差异,均可形容量少或程度轻,但前者程度更深,且含有“许多”义和“逐一”义;语用上,陈述句中“一点点”主要表现为主观陈述:正陈述1和逆陈述2,“一点儿”侧重于客观陈述;祈使句中前者的语气更为柔和,后者也可在命令句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太平广记》中概数词“可”和“许”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和“许”是中古时期两个表示概数之词。“可”产生比“许”早。“可”最早在《韩非子·外储说左篇》中首次出现。可在晋时已应用。“可”在句中主要有两种位置:主要一种直接位于数量词后,另一种位于数量词之后表示年龄、长度等。“许”字也有两种格式:一是“数字+量词+名词+许”;另一种是“数词+许+名词/量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分析了形容词“大”和“小”插入数量短语中间的不对称分布,并分别对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组合以及与名词组合时的相互制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是一个相互选择的结果,与量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名短语的组合也要受到名词语义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量词“位”是由名词“位”的“位置”义引申而来。其萌芽于魏晋,形成于隋唐时期,自量词始,由于其时量词少,其称量对象较广泛,是一个普通的称量人的量词,故其用法并不像现代汉语中单纯。在量词称量专职化的进程中,由于“位”所传承的来自名词的表尊敬的情态陪义的诱因,使它在量词专职化的进程中发展为主要用来称量具有尊敬色彩人物的量词。  相似文献   

18.
“等”和“等等”是人们用错率较高的两个词。它们都经常用在别的词语后面,但是用法和词性都有一些不同。“等”可以担当四种词性: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  相似文献   

19.
汉语名词计量方式的认知基础是事物的离散性特征,离散性强的事物,投射到语言中,相应名词的空间性就强;离散性弱的事物,投射到语言中,相应名词的空间性也弱。强空间性名词可以适用所有类别的量词,弱空间性名词不能适用个体量词,根据其空间性程度,只能适用度量量词、部分量词、借用量词、种类量词,或完全不能与量词组合。名词与量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  相似文献   

20.
制约事件名词与量词组合的因素有名量距离、量词种类、量词的词语功能等.语料库调查显示,事件名词对量词小类的选择有不同的优先等级,而这跟不同类别量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如果用[ 时间性]的有无与高低来衡量,传统区分的动量词、时量词其实可细化为7个等级的连续统,并由低至高形成4个层级.名量词也可按[ 空间性]([-时间性])的强弱分出5个等级.总体来看,事件名词倾向于选择时间不强也不弱,即时间性居中的动量词、时量词或名量词小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