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一位要好的朋友带着儿子张恒,拿着一份小学三年级的语测试卷来到我家,让我看看试卷,帮他分析儿子半个学期的学习质量。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认真审阅了试卷,发现有一道“字”与“词”和一道“阅读理解题”给判错了,原本是可以得分的。  相似文献   

2.
“马群”与“群马”,尽管都是由“马”和“群”构成的词,只是词素先后顺序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下面试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3.
“孝心汤”     
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儿子一家共进晚餐。餐桌上摆满了丰盏的菜肴。不一会儿,我便吃好了。然而,儿子却起身,从厨房端来一碗热汤送到我手上:“妈,你喝汤。”微笑中还用手做了个“请”的姿势。  相似文献   

4.
任娜 《家长》2009,(4):16-17
儿子上小学后,学习压力较大,我怕儿子营养跟不上,影响身体发育,便报名参加烹饪培训班,立意要给儿子提供最佳饮食。可是,我精心烹调的饭菜常常遭到儿子的批评。每次吃饭,他都学《美食总动员》中那个美食家的样子,对所有的菜“评论”一番:明明是咸淡适中,他却嫌这个盐少了那个盐多了;明明是才买的新鲜鱼肉,他总疑心是死鱼陈肉,并有本事吃出“异味”来。儿子总是“教育”我:“你看电影《美食总动员》中的那个雷米,他做的饭菜才好呢,色香味俱全。妈妈,你要向他学习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
青水 《学子》2003,(2):53-53
讲到“吐哺”,就不得不说“吐哺握发”,“周公吐哺”的故事。哺,指口中所含(吃)的食物,发则指头发。周公就是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幼子,周武王的弟弟。相传武王伐纣后不久病死,当时武王儿子尚幼,所以将国事托付于弟姬旦,希望弟弟能辅佐自己的儿子,平定天下,稳坐江山。周公果不负重望,礼贤下士,招纳天下人才,使周朝得以相传八百年。“吐哺握发”和“周公吐哺”讲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事情。据说,周公当年洗发和用餐时都有贤士来  相似文献   

7.
史峰 《家庭教育》2014,(7):61-61
小时候,小伙伴们要是跟我闹翻了,“打击”我的主要方法是,说我是妖怪的儿子——母亲矮,长得丑。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个渔夫,打鱼的功夫非常好,村里人都把他叫做“渔王”。渔王老了,他把打鱼的功夫全部教给了儿子后,就开始让儿子出海了。满以为青出于蓝会胜于蓝,哪知儿子却渔技平平。老渔王大惑不解。还是村里人点破他:“你这一身功夫,是自己风里来浪里去练出来的,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你儿子的功夫却是现成得来的,不免空洞虚浮。”老渔王这才似有所悟。  相似文献   

9.
徐卫 《班主任之友》2004,(11):39-39
说到“世袭制”,最早要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并镇压了反对势力。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了中国“家天下”的创立。  相似文献   

10.
“滇”的族属问题是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基础课题,至今仍然争论不息。通过利用大量考古学资料,采用考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滇”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氐羌族群南迁的时间几个方面考证,“滇”应是滇池地区的土著居民,同时用反证法否定了“滇”为“越”、“僚”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这次数学考试我又考了100分。”儿子未到家门口,那充满激情的报喜声就传进了我和妻子的耳帘。妻子忙不迭地放下手中的活,快步跑出门外,就像抢似的接过儿子递过来的试卷,只见数学试卷上赫然打着醒目的“100”分数字。妻子激动地把能干的儿子搂进怀里,口中还不停地说道:“儿子,你真能干,只要坚持到底,你就会有大出,忽的。”  相似文献   

12.
一、漏桶原理“漏桶原理”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假如有一群富和尚,僧少粥多吃不完;另有一群穷和尚,僧多粥少吃不饱,这显然不公平。于是,县太爷决定从富者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者吃。可惜,这个桶是漏的,一桶粥到了和尚那里只剩大半桶,其余的都白白漏掉了。“漏桶原理”指的是,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损耗一部分,且富人向政府交税太多会降低投资积极性,有些人又因为可以白得救济不想努力劳动,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将下降。的确,公平与效率有时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忽视公平,贫富差距太大,也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  相似文献   

13.
沈国香 《山东教育》2004,(15):45-46
一次,有朋友来串门,看到我与儿子正兴致勃勃地将各种残旧的玩具汽车自小到大首尾相接由厨房一直连到客厅,十分好奇。又见到我们为未上幼儿园的儿子设立的“材料角”,忍不住说:“瞧,你也太寒酸了,怎么尽是些垃圾货?”确实,孩子的这个所谓的“材料角”里  相似文献   

14.
许多 《中学教育》2005,(3):43-44
王福志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新式农民,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培养了被称为“神童”的儿子。他儿子王京9岁读完小学。16岁时已两次考入清华大学。以下是他培养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他的《自嘲》诗中有这么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其中的“孺子牛”一词,一般人往往理解为“人民大众的老黄牛”。不过,如果从作者当时写作的实际情况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解是属于一种政治引申,“孺子牛”的本义乃是喻指作者做儿子周海婴的“牛”。  相似文献   

16.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7.
儿子问父亲“东西”是什么意思,父亲解释说:“东两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特指人。”然后儿子举例说明什么是“东西”。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吹大江南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我们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却承载着改革带来的民工潮中的教育尴尬,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交给他们年迈体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可是这群不谙世事、没有真正体验到父慈母爱的孩子,便早早飞出了家庭的“巢”,成为山区学样的一群特殊的“空巢生”。  相似文献   

19.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2-52
问:《三个儿子》(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一文中有个要求会书写的“拎”字,第七笔是横撇还是横折?另:“发”的第一笔是竖折还是撇折?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动点群”?就是题中的动点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某一动点运动时带动或制约其他一些点的运动,这些动点组成的群体称之为动点群.由于动点的增多,牵涉面加大,如果不掌握一些方法,往往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理不出头绪来,解析几何“动点群”在高考中也时有出现,现就“动点群”下求某一动点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