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综合实践是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力图让学生走出禁锢的书本与课堂,走进生活和社会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笔者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家乡、了解家乡活动,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田静 《考试周刊》2014,(71):56-56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利用田野风光、自然景观、淳朴乡风、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等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各种美,引导学生写出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作文。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1.观察体会家乡风光的美。家乡的田野风光、自然景观、淳朴乡风是学生观察和写景  相似文献   

3.
遵循学生需求、体验、实践、融合的乡土文化实施原则,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创新教学、融入课堂、实践体验让乡土文化回归语文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自然、文化、历史、物产,同时认识家乡的落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既赞美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让全班同学在声情并茂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其创造美的热情。【活动形式】1.表演(唱歌、舞蹈、小品、快板、讲故事等);2.竞赛(金点子)。【活动准备】1.收集有关资料:a.收集家乡名胜、物产和历史文化的有关资料;b.收集家乡的落后面的事例;c.收集自己周围有关热爱家乡的好人好事。2.节目准备:a.快板演出;b.山歌、摆手舞;c.小品创作。3.…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物资矿产和工农业生产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调查分析、口头表达、制图绘画等多方面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画一幅家乡导游图,写好解说词。  相似文献   

6.
在分省独立命题的今天,地方卷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追求地域特色也成为各地命题者自觉遵循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费灵芝  肖菊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2):76-77,80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富有生机活力的新课堂,利用独特便利的乡土文化开展语文课堂燕赵文化行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去学习语文,了解家乡地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爱你没商量     
我是个幸运儿,去年九月作为第一批教育扶贫学生离开家乡山城,来到美丽而富饶的水乡金平湖。不曾忘记,离开家乡的那天,天不作美,下着沥沥细雨,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的家乡余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辉的革命斗争史、美丽的自然风光、飞速发展的建设成就,是一份极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十分重视乡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的家乡建平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辉的革命斗争史,美丽的自然风光,飞速发展的建设成就,是一份极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十分重视乡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地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将其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兼顾教育的地域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乡土观念,促使他们了解、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德育功能,进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教材来指导和拓展学生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关注自然,开发自然资源家乡的山山水水,四季的交换更替,都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单元训练的重点,启发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亲自去观察、体验大自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习作教学应着力体现学生习作的个性化、自主性、生活化。对"写信介绍家乡"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聊—读—写—评—用"几个环节的纵向联系,体现写作规律;采用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或文化积淀,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诸如学习活动、劳动活动、社会活动等都是社会交际活动。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着语文教育活动,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渗透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要使学生有效地学好语文,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也就是说要实现大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是无限的,如何开发、利用、优化现有的课程资源,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在生活中学语文、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堂内向课堂外,教材内向教材外,学校内向学校外延伸,真正实现了大语文观的转变。农村中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指读无字书。古代文人学士就是通过游历山川风物、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见识。农村学生比城市孩子更贴近自然,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观察生活,感悟人生。1.让学生通过感受描绘家乡四季风光,增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热爱,进而培…  相似文献   

16.
习作内容写家乡的变化。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抒发自己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叙述有一定的顺序,注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结合习作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具体描写2——3处景物的变化,突出家乡的美丽繁荣,并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2.运用对比及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来写家乡的变化。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把微笑带进课堂。同学…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由三个方面组成: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这三个部分的核心就是要强化“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审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担的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让我们去开掘、去探索,让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并把爱的种子播撒到他…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本课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学本课时,应通过观察、朗读、想像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把第一学段的写作称为写话,目的是降低低段学生写作的难度,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优化作文指导策略,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出发,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切入点,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达到“热爱生活与热爱作文”的双赢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