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体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赋予了体育新的内涵,除了运动技巧与方法之外,体育教育更需要关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方面,从单纯的运动上升到了良好运动习惯的意识层面。学校教育是体育教学展开的主要场地,体育教师的教学与影响对学生未来体育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深入探究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适应和转变,为学校全面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25):122-122
正新课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用五个方面,指出了新的体育价值观,科学地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应由"学科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把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及体育锻炼兴趣、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注重体育课程的自我体验和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以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一、运动参与目标运动参与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目标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课标的发展与引导,在现代有关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有关教育部门和家长们的重视。小学体育课堂作为养成学生意志的主要有关场所,在核心素养下改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更有助于学生健康意识的提升、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的养成。本文将以小学体育为基本出发点,围绕有关核心素养对有关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目的等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总结了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特点,并探讨了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应怎样适应新课标要求更好地从事体育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体育应该为培养人才服务,这是所有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可是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尤其是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激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练习,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锻炼和运动。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发现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白帅 《中学生电脑》2021,(1):130-130
小学体育教师的家庭体育指导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小学生日后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师在家庭体育作业中的指导作用,帮助体育教师确定了体育指导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课程标准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探索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加强对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全面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关注个体差异,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从事体育的习惯和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只有学生完全动起来,才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身心健康,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使学生在体  相似文献   

10.
趣味化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能更好地满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应以兴趣为基础导向,回归教育本身,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文章基于新课标,首先介绍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的意义,然后从趣味情境、趣味游戏、趣味竞赛、趣味合作、趣味资源和趣味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袁国顺 《科幻画报》2023,(5):176-177
篮球是一项集体性运动,具有对抗性,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篮球技能、技巧,需要严格按照训练原则,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目标。在全新的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既要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还要通过核心素养的有效显现,使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新课标中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加篮球项目,这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体育运动非常重要的启蒙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进行高效的篮球教学以及训练,保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篮球运动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意识,是一项需要教师积极开展的工作。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小学篮球训练现状、原则以及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家常课"即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自从《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精心设计了很多"公开课""观摩课"等,这些课的确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但与"家常课"相比,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体育与健康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有效体育学习中保持健康,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成为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优化教学理念,营造良好体育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等措施,逐步实现对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张莉 《成才之路》2014,(20):55-55
新课标对于初中体育的课程性质有了明确的界定,但初中的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教学困境。革新管理者理念、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组织课堂多样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逐年提升。如今,面对大量的工作,人们的身体素质受到了严峻考验。在世界各国,人们从小学就接受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接下来,我将从小学体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依据新课标要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策略,才能为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体育教育应该遵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和心得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会体育教学带来的幸福。小学体育是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体育活动技能,养成喜欢运动的习惯,达到身心健康的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划时代的变革.新课标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水平目标、教师角色地位、学生学习评价、教学评价等方面,可以说都是全新的.如何尽快地转变观念,尽快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是摆在每一位体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姜斌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421-421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体育观和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新课标实施后的中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分析,让中小学体育教师认识到目前体育教学中自身教学行为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以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钱素林 《考试周刊》2014,(68):126-127
初中阶段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改革以往过分重视技能目标的应试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放在身心发展的目标上,是初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根本。有效教学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要有效开展初中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更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本文就此探讨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