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任性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懂事了,大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经常被同伴排斥,幼儿就会因此而失去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现代社会是合作和共享的时代,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每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因而对幼儿严重任性行为的教育纠正在现代社会里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重视家庭教育,家园密切配合幼儿严重任性行为的形成一般都有明显的家庭娇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五所幼儿园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幼儿任性现象、家长对幼儿任性行为的教育以及取得的教育效果进行调查,发现一些问题,如家长对幼儿任性行为的态度不够科学,针对家长提出了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建议,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两则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长在对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的不当处理及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而提出纠正策略。  相似文献   

4.
纵观现在的农村,幼儿的任性行为比比皆是,家长对其束手无策,有些严重的就连幼儿园教师都没有办法。本文针对现在农村幼儿的任性行为,深入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起因,以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章瑜 《孩子天地》2016,(6):234-235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7.
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和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形成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可以从培养幼儿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三个方面着手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理因素;遭受挫折;认知偏差与敌意归因;愤怒情绪与移情水平低;攻击性行为受到强化等。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必须采取各种策略措施,如创设良好的幼教环境,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归因;实施幼儿移情训练,开展幼儿角色游戏;学会表达倾诉,合理宣泄攻击性情绪;依据强化原理,实施奖惩措施。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合作能力被认为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幼儿合作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性行为离不开家长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家庭、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采取通过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智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转变家庭教育中观念的偏差;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丰力 《早期教育》2000,(1):10-10
课题名称:新时期幼儿社会性行为健康发展的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庞丽娟。课题内容简介:该课题从为未来公民——幼儿奠定良好整体素质基础的根本目的出发。探讨使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得到健康发展的问题。它主要研究新时期幼儿主要的不良社会性行为与特征;幼儿不良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变化;幼儿不良社会性行为的成因与机制;幼儿不良社会性行为的干预方案与训练;不同地区幼儿的不良社会性行为及家长、教师的态度、观念和行为的比较;社会变化、经济发展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幼儿争执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争执性行为升级,就会变成攻击性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幼儿的争执性行为受大众传媒、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幼儿自身的生物因素等影响.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减少环境中引发争执性行为的刺激;家固合作共同帮助幼儿改正争执性行为,以提高幼儿的情绪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13.
顾玲 《早期教育》2000,(8):34-34
幼儿的任性行为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任性是幼儿的一种不正常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他们要挟父母、老师或其他亲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适合幼教工作者阅读,也适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幼儿家长阅读。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行为的状况对人生历程的顺利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善良品格。作者首先阐明了攻击性和竞争性的区别,纠正了一部分人的糊涂认识;然后,条分缕析地论述了攻击性行为的后果、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6,(25):238-239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心智以及控制力还没有完善,不能理智的支配自己的言行,就会出现任性的行为,任性行为即不受约束的、为所欲为的一种行为。若家长任由儿童的这种任性行为发展下去,不加阻止和劝导,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们应该及时、正确的对儿童的任性行为加以劝导和改正,保证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向上影响。本文则主要从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幼儿任性行为这两方面,来阐述对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中班的幼儿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还不完全,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应及时通过行为分析,寻找成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杨艳 《学周刊C版》2019,(16):162-162
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要结合其心智发展状况。当前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溺爱子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发现幼儿任性行为不及时制止,会严重影响幼儿道德品质与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本文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针对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正工作展开细致化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注重家园联系,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家园统一教育行为,共同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任性,就是凭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感受。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任性为何而来?分析了任性的内外成因,以及给出了矫正大班幼儿任性行为的建议,分别是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和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