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语文学科的重新定位对于“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叶圣陶先生有过一段经典论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相似文献   

2.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在为“语文”这一名称“正名”时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教育书简》)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却忽视于“语”,而偏重于“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议论文习作连篇累牍,而议论语的练习却付诸阙如,因而不  相似文献   

4.
荆超 《西宁教研》2000,(5):29-29,34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来历,据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说明“语文”原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  相似文献   

5.
张庆 《学语文》2014,(6):68-69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有着权威的论述。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简言之,"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语文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简言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叶老的话抓住了“语文”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就是语言,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于是,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解释"语文"的概念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包括口头语言学习和书面语言学习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又包括说话和朗读两种形式。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层次和情感;朗读能够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熏陶,在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和想象力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申颖 《基础教育研究》2011,(20):21-22,2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从而透过优秀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智。  相似文献   

10.
何谓"一体两面"?先来看看何谓"语文"这一概念?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给出了描述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  相似文献   

11.
一、读书富脑,夯实教师文化底蕴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文。"也就是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科书里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的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广泛而有效的阅读,是迅速提高语文教师基本专业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为了营造读书氛围,激励老师广泛阅读、品味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既是课程名称也是教材的名称,语文有"一语四文"之说,"文"指文学、文字、文化、文章。叶圣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就是指语言,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国人重视外来语种,忽略国语之精髓。如今重振国语之声再次激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语文能力成为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语文能力的培养决非一蹴而就的事,  相似文献   

13.
孙淼 《教师》2008,(16):82-82
叶圣陶说:“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直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渎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  相似文献   

14.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语文”到底指什么?我们认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语文教育是指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语文”所指可以概括为“一体三维”:“一体”即语文本体为语言;“三维”即这个语言包含三个维度的意义指向。认定语文即语言,始于语文作为课程教材名称之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三十年中,我国中学的语文课,从名称到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教材内容更经历了六次大的变动。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并且各次改革的利弊得失也不尽相同。 先说名称的改变。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大学都叫“国文”,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新编中小学教材时才统一改称“语文”。改名的用意,据当时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的叶圣陶同志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17.
听、说、读、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及时有效地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必备技能,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经为此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称为‘语文’)叶老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口头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教学巾.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应该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这不仅足一种片面的认识,而且也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文”定名之事,说道:“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20.
任丽花 《甘肃教育》2001,(12):30-30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重读写,轻听说”,这种陈腐的传统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叶圣陶先生早已说过:“‘语文’一名……彼此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说得相当明白。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文章。口语重在耳听、口说,书面语则重在眼看、手写。相比较而言,口语运用起来比书面语更为方便、直接、迅速、有效、经济。所以,培养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