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宗亮 《寻根》2012,(5):30-31
明代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神宗,1563~1620年)从小喜好书法,并且功底很好。他最先学习赵孟烦的字,后又练章草,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米芾等书法名家的字均是他临摹和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文治立国的时代。宋代君主和臣僚"未尝不顷刻以文学为务",他们好读书,并以书法、绘画创作为乐。宋代皇帝的御制作品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文化修养高,为历代所不及。宋代皇帝学养之高,与完备的皇室教育和经筵讲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子为"国之本,君之贰",皇子教育关乎社稷兴衰。宋代十分注重皇室教育,建立了完备的皇室教育制度。宋真宗时期建立资善堂,作为皇子未出阁时接受教育的地方,选  相似文献   

4.
禅宗,兴于唐而盛于宋,主要提出“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注重“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启发了宋代文人对书法创作革新的欲望,注重书法的意境之美,开创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书风。  相似文献   

5.
米芾与黄伯思都是北宋晚期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其代表著作《书史》与《东观余论》中保存了不少二人鉴定书法作品的记录。相比较而言,米芾的书法鉴定主要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常利用物料进行综合考量;黄伯思学问博洽,注重史料记载,也十分注重作品文辞所包含的时代特征。同时,二人皆注重书法艺术的自身特点,能灵活运用文献记载,都流露出崇尚古法的美学倾向。由于二人出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文献的运用有较明显的区别,成文目的也不尽相同。学养深厚的黄伯思还曾批评米芾"疏略甚多"。二人书法鉴定的差异,正显现出艺术家与学者的不同风范。  相似文献   

6.
禅宗,兴于唐而盛于宋,主要提出"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注重"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启发了宋代文人对书法创作革新的欲望,注重书法的意境之美,开创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书风.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代有位草书巨匠张旭,人称"张颠"。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米颠",他就是被称之为书画史上一个巅峰式存在的米芾。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虽然官至校书  相似文献   

8.
题画作为一门艺术符号,它的写定过程是随中国画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的。最初,它只具有记录意义,随着隋唐画品对诗意的讲究,题画的符号指涉也就有了写意的兴趣;继而因有苏轼这位集诗、文、书画才艺于一身的大师的审美倡导,题画写意终成宋元画人的审美凤尚。先有米芾、郭熙、李公麟、赵佶、  相似文献   

9.
苏轼咏茶诗与宋代茶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许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借此让我们体会一下那浓浓的茶香吧。  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在中国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为广大民众所喜爱。饮茶,已成为中国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管是大江南北还是西部高原、东海之滨,到处都有独特的茶和茶俗。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了很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咏茶诗当推《寄周安孺茶》,颇能反映宋人爱茶的情形。全诗较长,节录于下: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  相似文献   

10.
痴是一种智慧,一种追求,一种美丽,更是一种境界。“柳泉居士”蒲松林其小说《聊斋志异·阿宝》后有评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古今成大器者,或专攻于一业,或钟情于一物,无不心志专一,持之以恒,潜心向学,达如痴如迷境地。东晋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物、佛像、禽鸟、山水,时人有着“才绝、画绝、痴绝”之誉;宋代书画家米芾,举止癫狂,见奇石便“呼为兄弟”,着官服,持牙笏,三叩九拜,“米癫拜石”,传为佳话,人称“石痴”;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善山水、花…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何时出现简化字去年12月初,有一篇稿件,报道人们在江西出土、收藏的明清古钟及北宋书法三件文物中,找到了60个筒体字。其中新发现的北宋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有13个筒体字,“这又将简体字出现向前推了400多年”。这种说法显然与汉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人品;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品即书品。一个书家,若人品不好,其字写得再好,想要流传则十分困难,如宋代秦烩、蔡京,明代严嵩等人。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苏轼的学术评价,既有肯定又有微词。朱熹从"文"这一观念入手,以六经为"文"之典范的立场,展开了对苏轼之"文"的质疑。分析朱熹对苏轼的文章之学、经学做出的相关讨论,再比较苏轼"文"论的相关表述,可探究朱熹、苏轼二人对"文"之理解的分歧与联系,由此阐释朱熹对苏轼之"文"整体评价的多元性、延伸性及发人深思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制的“东坡肉”脍炙人口,至今被列入杭州名菜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擅长做粥,在他众多的创作中,吟咏当年江苏、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的就有上百首,其中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独特见...  相似文献   

16.
正一苏轼《湖州谢表》引起了轩然大波,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御史中丞李定等分别上书神宗,要求严惩。概括起来,他们给苏轼罗织了四点罪名:1.头等大罪:对神宗"大不恭"舒要求对苏轼"论如大不恭",李定说苏轼"讪上",主要是指苏轼在诗中的两个用典,即"梁窦专朝"与"燕蝠争晨昏"。舒在札子中说:其尤甚者,至远引衰汉梁窦专朝之士,杂取小说燕蝠争晨昏之语,旁属大臣而缘以指斥乘舆,盖  相似文献   

17.
曲彦斌 《寻根》2013,(2):58-64
《义山杂纂》又常常简称《杂纂》,两者既是一回事儿又不是一回事儿。《义山杂纂》专指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分类辑录歇后语等俗语的专书。《杂纂》可作为其简称,但更主要是指发端于《义山杂纂》并包括其在内的历代续仿之作,例如唐代的《敦煌写本杂钞》(佚名),宋代的《杂纂续》(王君玉)、《杂纂二续》(苏轼),明代的《杂纂三续》(黄允交)、  相似文献   

18.
周巧莉 《寻根》2024,(1):128-133
<正>一四川荣县(宋时称南荣)旭阳镇王序塘村有“义门王氏”的家族墓地,其中陆续发现了王梦易墓表、王商彦墓碑等。另外,在一些宋人文集和明清地方志中也收录有与其有关的墓志铭。“义门王氏”为宋代四川地区一个重要家族,王梦易及其子王庠、王序在当时颇有名望,与苏轼等有交往。王梦易长期在四川地方任职,在地方治理上颇有作为,“义门王氏”在南荣地方治理中也颇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刘磊 《寻根》2014,(4):91-95
<正>情结与赤壁情结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一八记载:"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就是说,长江流域湖北段称"赤壁"  相似文献   

20.
任崇岳 《寻根》2003,(3):127-132
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建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更名为太康县,以迄于今。这里人杰地灵,特别是魏晋南朝时期的谢氏家族,更是人文荟萃。翻开《晋书》、《宋书》、《齐书》、《梁书》,便有一批阳夏谢氏名人跃入眼帘,他们中有东晋名相谢安、东晋宰相谢混(谢安孙);南朝宋宰相谢晦、谢,南朝梁宰相谢举、谢嘏;有在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的名将谢石、谢玄,武将谢尚、谢万;有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家谢道韫、被誉为“山水诗祖”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惠连、谢、谢瞻、谢晦、谢庄等。诚如宋代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