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孟蒙 《安顺学院学报》2013,(1):107-108,130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岜沙苗族的传统节日为背景,对岜沙苗族传统体育"打火枪"、"跳芦笙"、"坐秋千"等项目的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岜沙苗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应顺应时代要求,传承与发展并行。  相似文献   

2.
从江岜沙,由于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形成了让中外人类学家和游人称奇的"文化孤岛"。研究岜沙苗族传统文化原生的、历史的形态及其主要特征,对发掘地方民族史,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及维护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秉承文化多元并存理念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性的立场,对岜沙传统民族习俗文化的结构、特征、功能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3.
苗族的“游方”择偶习俗和古代日本的“游场”择偶习俗,都源于稻作农耕文化。如它们的名字所示,苗族和古代日本都重视“游”的要素,这是因为“游”带有男女两性结合的意思。而且,它们都重视“游”并非是一种巧合,这与由古苗越族群创造的稻作向日本列岛传播有关。古代日本“游场”(Utagakinoniha)一词的产生应该也受到了苗语“游方”(Yex Fangb)一词的影响。在创世神话中记载的始祖“游方”的故事,有助于为后世子孙提供行为依据和正确恋爱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地名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为基础,详细地考察稻作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过程。贵州的稻作文化来自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主要传播途径是沅江、澡水和舞阳河。“且兰”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其都邑位于黄平县旧州镇天官寨大坝子,苗族族属,从事湿地原始稻作,与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一脉相承。文章首次破译了“且兰”的苗语含义,实证出贵州稻作文化传自湖南。“夜郎”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二站,由湖南迁来的苗族与贵州西部的古越族共同创建,“夜郎”(yelang)为“yina”之音转,本义即“神圣稻国”。其都邑位置学界已有几种学说,但笔者现在又提出一个新学说——“夜郎都邑望谟说”。文章认为,“夜郎”国都邑位于望谟县城所在的望谟坝子,蔗香河是其门户,直通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汇合处。“夜郎”国控制着水路交通要道,是西南地区稻作文化的中转站。经其中转,稻作文化继续传往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越南的“东山文化”与“夜郎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苗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形成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如何充分地利用苗族稻作文化和人文景观作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的载体,促进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视阈中的苗族稻作文化的基础的分析,提出对苗族稻作文化进行旅游开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稻作文化在贵州——从“纳雍”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音译河流和古越语音译河流联络而成的地图,它明确地标示着稻作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传播途径。笔者相信,在研究上述地区两三千年以前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这张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8.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 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秦音·秦字·秦人——也谈biángbiɑng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iángbiculg面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biáng"字,作为表达声音的字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强音特点,这个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并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所以,biáng字就是秦人在秦地借助秦音创造出来的充分反映秦人性格品质的秦字.biángbiang面是遍布秦地独有的地方面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biángbiang面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10.
我在兄弟民族苗族地区工作了近两年,把苗族儿童教好是党交给我的神圣责任。对苗族儿童进行汉语教学我作过一些努力,也有一些体会。对苗族儿童教学汉语,首先必须研究苗语,掌握苗语的规律与特点。此如说苗语有很多卷舌音,以  相似文献   

11.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以那”不是彝语音译,而是苗语“na”的变音,本义为“稻”。它作为语言化石,记录了稻作文化西渐的足迹,传递着“夜郎”古国最原始的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4.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16.
孙德民的“山庄戏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即山庄 (承德 )文化特征。山庄文化是京都文化和燕赵文化的融合 ,既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丰富的包容性 ,又有慷慨悲歌的燕赵古风。这种文化特征在孙德民剧作中体现为主旋律情节、现实主义精神和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17.
对"龠"本义的解释,古说颇多,分歧很大.通过对几种"龠"字形和本义说进行分析,论证"龠"的本义为"用于礼乐祭祀的一种乐器",并由此对"龠"系统词汇"禴"与"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南海国族人源出东夷太吴、少昊和蚩尤三古帝南迁苗裔.史称“三苗”(后来未融入汉族的又演变为瑶、畲、苗三族,并继前三古帝联盟,以盘瓠为联合体总领),先后创造了吴城、大洋洲、浮滨文化。至西汉初建立了南海王国,拥有闽粤赣边诸地,置有天母寨、龟山二处祭天地的畴。王城在今潮州饶平南武山北的大质(挚)山东北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