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会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会党运动,绵延数百年,活动范围遍及二十余省,会众难以数计,声威震动寰宇,而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其高峰。辛亥革命前后十余年间,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组织和领导下,会党被纳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轨道,出现了大联合、大统一的趋势,在革命党人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中,会党几乎“无役不与”,且不少次起义是以会党为其主力的,会党已经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坚力量而活跃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运动无疑是史学工作者一项迫切而又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会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初期的革命活动是从海外华侨社会开始的.他除了宣传组织华侨之外,还争取会党力量,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从而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认真回顾一下他与会党关系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大统一,完成振兴中华大业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萍浏醴起义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年十二月初至二九○七年一月底,在萍乡、浏阳、醴陵三县交界地爆发了一次起义,波及到江西宜春、万载、义宁(今修水)和湖南平江,史称“萍浏醴起义”。关于这次起义的性质,有的认为,是“同盟会领导的”,“成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这次起义仍然是一次旧式会党起义,不具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党联络会党反清有四种形式:广东型,利用海外洪门与华侨发动反清起义;浙江型,设立各种形式的组织吸收与招纳大小头目;湖北型,受革命熏陶的会党领袖在同盟会内部自行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湖南型,通过熟人、老乡等关系实现革命派与会党的联合。而孙、黄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会党的主观原因是:第一,革命党人尚未成熟到能动员农民参加其阵营的地步;第二,民族资产阶级对清态度不一,实现不了反清的武装联盟;第三,革命党运动军队也存在一定困难。客观条件是:第一,会党日趋向城市郊区和商业交通要道集中;第二,会党反清日益组织化、经常化。因之,革命党与会党实现了联合,并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会党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会党组织的许多特点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不少特点有相通或相近之处,因而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会党联络不仅有了可能性,而且具有必然性。会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的基础和生力军。正因如此,会党内在固有的缺陷与革命派自身具有弱点相互渗透,共同影响,成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中,曾三次提到会党,即兴中会广州起义,光复会成立,萍浏醴起义。那么,辛亥革命与会党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会党的动机 会党,大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会员以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和游民等。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反清斗争经验的丰富和政治经验的缺乏,注定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争取的社会力量;会党简单、率直、行侠好义的性格特点,以及革命派对会党这一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则定格了革命派与会党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为争取会党参与,革命派采取了必要的手段与方法;在革命派领导发动的武装斗争中,主要领导皆为会党首领,会党徒众可以说是“无役不与”,革命派利用会党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策略。在完成反清大业后,革命派对会党的态度骤然变化,无情地将昔日的盟友抛弃,对会党组织加以取缔、镇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会党的革命『生与破坏性这些本质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认识偏差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将中国的农民问题混淆为小资产阶级问题;二是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分为反帝的民族革命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指土地革命)前后相继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自延安时代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般都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中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充分的论据驳斥了《试论民初会党与革命党的分裂》一文中所提出的“资产阶级对会党的无情抛弃 ,才是民初会党与革命党人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的观点 ,指出 :民初会党与革命党人的分裂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强调 :评价辛亥革命后革命派与会党关系的转化 ,不能单纯从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着手 ,而必须对其参与辛亥革命的心态和动机及其在辛亥革命后逆历史潮流的所作所为加以足够的重视 ;不能过分谴责革命派这样那样的缺点 ,而必须看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它毕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代表 ,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师培没有创立系统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但他却是最早应用新史学理论于写作实践并且成果丰富的早期新史学家之一。刘师培的新史学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为20世纪初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中国新史学的勃兴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会党是自清代开始存在的一种民间秘密社会团体,以天地会为主体(取“指天为父,指地为母”之意为名)。它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拉拢、联络的对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会党的反清思想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天地会产生于满汉民族矛盾之中,由明朝遗老在康熙、雍正年问初创,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至乾隆时势力大盛。随着历史的发展,“复明”观念逐渐淡薄,“反清”成为辛亥革命前会党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出发,在革命实践中,向西方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民生危机逐渐加深的大背景下,清末会党活动产生了两个明显的趋向:革命化与匪化,辛亥革命前夕这种趋向更为明显。革命化是会党反抗思想与斗争不断进步的体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积极的联络影响下形成的;匪化则是会党从事各种危害社会的活动,不断加速会党走向社会的反面,是不以会党的革命斗争而转移的。就会党整体活动而言,两种趋向同时存在,同时作用,这一致延续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以至会党最终成为革命党人容易发动但又难以驾驭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充分的论据驳斥了《试论民初会党与革命党的分裂》一文中所提出的“资产阶级对会党的无情抛弃,才是民初会党与革命党人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指出:民初会党与革命党人的分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强调:评价辛亥革命后革命派与会党关系的转化,不能单纯从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着手,而必须对其参与辛亥革命的心态和动机及其在辛亥革命后逆历史潮流的所作所为加以足够的重视;不能过分谴责革命派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必须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毕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代表,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运动中,中国妇女积极投身革命,屡建功绩,并开展了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争取妇女各种社会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辛亥妇女运动随着民主革命的形势大起大落,显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都将经历一个复杂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既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特殊国情,又站在世界历史、世界革命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柳亚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社会大转型的时代 ,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作为一个与辚辚的历史车轮同轨前行的革命诗人 ,柳亚子以其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卓越的诗歌天才 ,对这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而进行的伟大革命 ,作了真实的记录和热情的歌吟。这不仅使其早期的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表现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内容 ,而且还使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亚子诗歌的民主革命内容 ,首先体现在对清王朝的黑暗腐朽的深刻揭露 ,对祖国的…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晚年积极进行革命武装的创建活动,在军事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价值的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教育思想体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一、借鉴苏联孙中山先生从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起,先后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但都末使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孙中山本身并无军队,他常年为借兵筹款到处奔波,历次举事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是会党、绿林和暂时依附革命的旧式军队,所以屡遭失败。二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把眼光转向了苏维埃俄国。在苏俄代表帮助下,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以往失败的教  相似文献   

20.
香港在清末内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1.香港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源地;2.孙中山等在香港创建了最早的几个民主革命团体;3.香港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4.香港是清末武装反清起义的后方基地;5.港英政府出于其殖民统治和在华侵略权益的需要,对清末内地革命也采取灵活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