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013年6月14日“360问答”对“用‘由于’‘如饥似渴’‘终于’造句”给出的答案是:“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由于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他们如饥似渴,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这段话里的“如饥似渴”用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2.
赵伟 《兰台世界》2014,(10):138-139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枭雄,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曹操曾三次颁发“求贤令”,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心理。本文主要对“求贤令”中曹操用人心理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谢安 《青年记者》2007,(5):78-79
诸葛亮与曹操,孰强孰弱?为了便于理解,先从两个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说起。历来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曹操则阴险毒辣、老奸巨猾。然而,毛泽东却对曹操情有独钟,曾说过:“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相似文献   

4.
王毓 《档案管理》2000,(2):39-40
比起曹操,刘备虽不是一流的韬略家,但在知人善任、爱惜英才方面却是一流的,历代帝王多所不及. 曹操“少机警”,“好权术”,是出了名的法术人物.舞台上的曹操虽然过分夸大其奸诈的一面,但还是很有威严的,比真实的曹操有气概.史书上记载他……  相似文献   

5.
行业,最初指正业。《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里说魏武帝曹操少年时任侠放荡,不务行业,也就是不务任何一行正业。常言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而曹操则哪行也不治,而专施权术,以图大业。《北齐书·赵彦深传》说当时“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郦波 《出版参考》2011,(5):43-44
曹操当年解释唯才是举的意思的时候就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陈寿《三国志》) 意思是说哪怕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哪怕其人不仁不孝是个坏蛋,只要他有本事,能治国平天下,你们就一定推荐给我,不管人怎么样,有点儿才我就用。  相似文献   

7.
一生 《新闻三昧》2005,(2):39-39
在报刊上,“艰苦”、“坚苦”二词容易搞混。比如“革命军民坚苦卓绝扭转战局”常被写成“……艰苦卓绝……”。实际上二词是有区别的。一是“坚苦”重点在强调行为主体的内在精神方面,如坚忍刻苦、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意志,“艰苦”则强调行为主体面对的艰难困苦客观环境方面;二是“坚苦卓绝”是一个固定词组,“坚苦”除了与“卓绝”搭配,一般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8.
“古神话开篇呈异彩,诗三百集萃流芳泽”,“曹操观海遗名篇,曹植逃生展捷才”,“白居易垂泪湿青衫,刘禹锡拟诗刺权贵”……看到这样的章节标题,谁会想到这是一部写“文学史”的书。长期以来,文学史像“作家会员登记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冷僻的籍贯地名,简化的生平经历,加  相似文献   

9.
2000年11月的某报接连登载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监制的所谓“中华腾龙宝刀”的出售广告,且有名人摄影题字,并谓其1991号制品已入藏某大博物馆云云。但广告中的什么“财运亨通”,“宝刀不老”,“金龙宝刀祈平安”之类的词句,总是与“文物”、“博物馆”联系不起来。当然,用不用这类词句尚无关紧要,我只是疑惑此刀是否会如广告所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显珍贵”。刀,早在远古就出现了。到三国时,应用已极为广泛。曹操令作百辟刀五枚;蒲元为诸葛亮铸刀,淬以蜀水,因曰神刀;吴大帝的宝刀三枚,曰:百练、青犊、漏景(…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07,(13):79-79
今年5月,《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2007年中国名人榜”,一个从未在该排行榜上出现的名字——易中天,突然跃居榜上,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晋身前50名者。易中天跳脱学术窠臼,成为市场明星,主要来自他一系列的“品人”作品。在他笔下,刘邦、项羽、曹操不再是刻板化的人物,而是有复杂人性的生命。品人通透,正是他超越千百名历史学者,  相似文献   

11.
“我提个建议,市监察局应该设个‘廉政帐户’……” “你的建议很有创见,我们尽快落实。” “现在是不是要‘买断工龄’?” “我郑重地告诉你,没有‘买断工龄’一说……” “我向你们举报一个腐败分子”。 “好,请你慢慢地讲……” 询问与解释,建议与承诺,倾诉与慰藉……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一次又一次真诚地恳谈,这种“互动式”地沟通,磁石般地将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链接”在一起…… “链接”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的“载体”,是三峡商报首次推出的“市民点将”专栏。它在市府职能机构与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被市民称之为快…  相似文献   

12.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13.
我的案头,经常放着一批待审的稿件。每每看到其中一些稿子,我就不由得想起了鸡肋的故事。当年曹刘战于汉中,久战不决,曹孟德欲回兵长安,又怕人耻笑,犹豫不决。随传口令“鸡肋”。主簿杨修自持聪明,点破了曹操的心思,令军士收拾行装,打点回兵,结果遭忌被杀。当前,在我们报纸上,这类鸡肋式的新闻还是不少:一些淡而无味的会议消息,成串的地方领导人名单,了无生气的生产数字,千篇一律的空泛议论……,用“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句话来形容确是十分恰切。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今年第7期,在《通讯员要有“编辑意识”》一文中写道:“……象猜谜一样……”;在《“明日黄花”绽新蕾》一文中写道:“……象田流这样的高手……”;在《人间都有真情在》一文中写道:“……象妈妈一样给小宝宝‘喂’牛奶……”。在同期其他五篇文章中也有此种用法。应当指出,以上列举的“象”都用错了,应该用“像”才正确。“像”简化为“象”曾经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  相似文献   

15.
“昨日黄花也芳香”;“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在前线已是昨日黄花了……”;“……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等等。以上几例摘自几家省、市及中央级报刊,其中的“昨日黄花”都用错了,应该用“明日黄花”才正确。  相似文献   

16.
时下,“议事日程”、“议事规则”等用语在讲话材料、汇报材料中出现频率比较高,譬如:把某某工作列入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党委(支部)议事规则……按理说,依照“议事规则”,纳入“议事日程”之后,紧接着就应该是提到“办事日程”,按照“办事规则”,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了,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当前有些单位领导“议事”一结束,所议之事便再也没有下文了,这叫:久议不决,常议无果。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XXX(书记、市长、领导或记)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发稿时……”、“截至记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  相似文献   

18.
有的同志写文章,喜欢多用关联词语,动不动就“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结果文章虽然是通的,但却显得呆板,一套学生腔,使人读了讨厌。相反,有的同志写文章喜欢简古,当“因为”的时候不“因为”,该“所以”的时候不‘所以”。结果是诘屈拗牙,不相衔接。这两种偏向都是我们在报上可以经常碰到的。  相似文献   

19.
“业内人士称,……”“XX部门某相关人士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近几年,这种对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隐匿成为不少媒体的时尚,而更突出的表现是,不少新闻作品连来源也是“匿名”,甚至通篇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来源。“匿名信源”盛行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它对媒体的传播效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