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这要求体育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观念,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广泛地运用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分析了游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面对21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种新理念越来越被贯穿于体育教学中。新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寓教于乐,学有所长。我们运用优势视角,发现学生的体育优势,将他们的自身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相融合起来,安排针对性强的适宜的教学方式,达到体育教学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虽然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师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改善,但是,学校体育的效果--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能力等并未因此而得到较大的改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练的教学方法给上体育课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不少学生上体育课时消极怠工、无精打彩,而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却生龙活虎、乐此不疲,两者成鲜明的对照.出现这么强烈的反差的原因何在?我认为,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必须看到,要学好体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后者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调节学习的作用.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会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基于这样的因素,让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徐喆 《中国科技纵横》2011,(19):389-389
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指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现今高中体育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如很多学校不太重视体育教学,大多是形式化的课程,教师没能够按要求进行教学,或者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大部分是自由活动,没能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反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降低。更有甚者,体育课被其他课程占用,体育教学的时间被大大缩短,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这种体育教学现状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大相径庭,所以我们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体育教学应该走出"身体锻炼论"而代之以"运动文化论".这就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体育影视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方面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培养终身锻炼习惯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单一的教学形式已不再适应要求.因此教学形式必须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教学内容的现象。有些学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确实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却只是做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实际的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清楚地知道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本人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针对初中生对体育课所教内容兴趣不高的现象,分析产生"厌学"的原因,提出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应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要向终身体育过渡,中小学体育教学应朝着切合学生身心欲求、增强兴趣、培养习惯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发展,选项课教学满足了中小学生的不同需求.从体育选项课的构建、意义、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为中小学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学校和体育教师的重视,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发展,虽然中学体育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还是存在有很大的不足,本文主要从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的分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并做出了各种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既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又促进学生多面个性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抑制学生的天性,而应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教学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特性,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本文将以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题,从原则、方法和策略上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体育学科处于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随着体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原有的传统体育学科的教学弊端被打破了,核心素养对于体育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体育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和体育传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起着积极作用,把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随着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在高中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体育学科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着“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对于培养高中生蕴含着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秀斌 《大众科技》2011,(7):206-207
体育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把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并且运用"复合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终身学习具体到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未来的体育锻炼大好基础,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运动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尽管参与体育活动有着许多的好处,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对其具有排斥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来辅助教学。体育游戏就是指将体育和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本文将会以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中基本的教学板块之一。我国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体质素质要求依旧严格。在很多高校中,体育学习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有些高校中,对于体育的学习,要求学生至少要有几个学分,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必须要有的体育课的量,从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量。各个学科面临的挑战也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增多。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同样面临着挑战,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学要不断以全新面貌接受挑战,在发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因此初中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的自主性、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在这种条件下,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则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