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兰台世界》2022,(2):148-154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进行的最后一次改良运动。新政措施众多,尤以预备立宪最为重要,而预备立宪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地方自治。以往学界对于清末地方自治的研究多着眼于宏观政策层面,对于地方基层尤其是东北三省基层自治研究略显薄弱。该文主要是通过对奉天省海龙府西安县的地方自治进行研究分析,来探究清末基层地方自治的筹备以及其在举办地方自治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以及缺陷。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闻出版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清末新闻出版法的制定背景,内容分析以及对清政府立法意图以及其客观影响的分析,对清末新闻立法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清末新闻出版立法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以及变法修律的背景下出现的,即受到了变法修律的影响,其本身也是变法修律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律的产生,在客观上对于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3):23-29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重要议事机构,也是立宪国会的雏形。清末新闻立法经历了从专制立法向议院立法的过程,资政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政院民选议员,逐条详细审议了报律内容,与顽固专制力量唇枪舌剑,最终使得具有改良色彩的新报律得以通过。但是,和清末新政的其他改革相同,报律修订并未遏制清廷的覆灭步伐。新报律未有效实施,最终成为一纸具文。  相似文献   

4.
广东谘议局成立后,在清末广东的预备立宪活动中积极开展工作,推动新政措施的实施,革除旧弊陋习,表现得异常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广东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的禁赌事件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广东谘议局与禁赌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末,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岌岌可危的统治,派人出国考查宪政、宣布预备立宪及厘定官制、等设议院、设馆修订新律等。为培养“新律”人才,经修订法律大臣伍廷芳等于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奏准,在京师设立法律学堂。宣统元年闰二月,又决定设立贵胄法政学堂。现从馆藏内务府档案中选出有关史料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过去因该报在政治上鼓吹和平改良,报刊史学界对其评价较低。本文试图对该报君宪思想的主要内容、动因,以及它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和对暴力革命的态度进行探讨,以期揭示该报过去被忽视和低估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晚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发端,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是清末民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此事件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面对此种严峻的政治局面,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被迫开始了立宪改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名人手迹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生于江苏苏州。字秉甫,号衡山。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一九〇五年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次年闻讯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而返国。报国无门,再行东渡,至一九〇七年毕业回国,从事立宪活动。  相似文献   

9.
彭剑 《历史档案》2007,(2):110-111,117
宪政编查馆是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一个负责全国宪政事宜的机关,杨度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入该馆,此后便供职于此.杨度曾以"民党"的姿态出现,因此,他进入宪政编查馆一事,曾被报刊媒体称为"党魁入政府之嚆矢"[1],他在宪政编查馆的作为,被人们赋予"民党"影响国家大政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施行。追寻历史的印记,早在20世纪初,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即已产生《大清著作权律》,其为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大清著作权律》,由清末的民政部拟定、资政院议决,清廷于1910年12月19日谕准颁行。该律共5章55条(“通例”4条、“权利期间”11条、“呈报义务”8条、“权利限制”27条、“附则”5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  相似文献   

11.
蒋华 《湖北档案》2003,(1):93-95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相似文献   

12.
学学光绪     
光绪,是短命皇帝,却力争作为; 光绪,一生起落,却喜静心读书. 他最后时光的阅读书目有:《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宪政略论》《日本预备立宪》《宪法论》《孟德斯鸠法意》《法学通论》《比较国法学》《国法学》《民法原论》《行政法泛论》《政治泛论》……  相似文献   

13.
蒋华 《湖北档案》2003,(2):93-95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相似文献   

14.
《日清会话辞典》日本明治时期由日本学者并中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为日本人学习清末中国北京官话的课本,是19世纪西方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同北京话研究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语言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清末警政兴办过程中,一方面清政府向日本派遣了大量警务留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官绅赴日游历,考察警务;再一方面,国内警务学堂聘请了大量日本警务教习、顾问。因此,清末警政深受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与省籍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席 《历史档案》2002,(2):111-116
清末农学留学生作为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转换的开路先锋 ,在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迄今为止 ,人们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了解仍很有限 ,为此 ,本文将对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籍贯及留学国别作一初步考察。一 留学日本的农学生晚清中国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 ,以日本人数为最多。据统计 ,190 1年中国留日学生有 2 80人 ,190 2年增至 5 0 0人 ,190 3年则超过 10 0 0人 ,190 5年猛增到 80 0 0人1。有学者估计 ,晚清中国留日学生总人数在 2万以上 2。最早留日农学生当属胡宗瀛 ,他于 1896年随同另外 12名中…  相似文献   

17.
资政院,于1910年9月正式开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建立的“预备”性议会,设置了旁听席,并制订出规则。在近代中国宪政史上,资政院是第一个全国性代议机构,其对议场旁听所制订的规则,亦即我国第一个议会旁听规则。笔者查阅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政院档案》,看到了《资政院旁听规则》。此规则是在资政院开院前制订的,共13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19.
<卍续藏经>是近代日本编纂的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主要收录在中国久已失传的中国佛教著作.它的编纂得到清末著名佛学家杨文会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文献编纂领域开中外交流合作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立宪派发动领导了一场持久的立宪运动,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在立宪运动的推动、日俄战争的刺激和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清政府为了“起衰弱而救颠危”,于1905年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次年9月1日向全国人民宣布了“仿行宪政”、“以预备立宪基础”的基本国策。接着进行各项改革,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1908年8月应立宪派请求,发布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预定从1908年起,9年内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1910年11月经立宪派要求,又宣布将预备立宪期限提前三年,1913年颁布宪法,召集国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预备立宪的进程被打断,并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