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2.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
阮籍《咏怀诗》第八十首和《悲回风》一样,是诗人的绝命诗。其从诗歌营造的肃杀悲凉的意境氛围、诗人对时间意识的自觉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及卓而不群、风神潇洒的“佳人”形象三个方面袭取屈原《悲回风》旨意,表达诗人人生失路、不知行将何之的惶惧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占相当比重的人物传记可当悲剧文学作品视之,在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中国古老神话的悲剧精神,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悲剧素材,发展了屈原悲诗的抒情特点。《史记》之后我国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无论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还是从悲剧审美艺术上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奥赛罗》完全超出了一份爱情悲剧或命运悲剧而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含和美学 意义,虽包含悲的成份,但其精神实质却是积极的。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仅仅是悲悲戚戚, 是悲哀,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里恶和善都只能是指行为,而不是恶与善的本身,即不是它 们的实质。悲剧结束后,是喜获得永恒的胜利,而悲则显示出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欧阳杰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B07):62-63,72
中国悲剧历来擅长伤逝之嗟。“逝者如斯夫”如大音稀声.其中无所在包的沉痛无奈、惆怅遗恨令人不绝于耳.不尽于心。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用尽一生心血所谱写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便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其所创造的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系列的悲剧,唱出了震荡乾坤的封建末世的哀歌。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言,乃“彻头彻尾之悲尉也”,  相似文献   

9.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2.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表现和成因是多方面的,鲁迅的悲剧艺术观折射出其艺术创作及审美价值趋向,而其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动因及思想哲学基点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呐喊》《彷徨》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是美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其成名作《天边外》中,通过罗伯特.安朱和露丝三人悲剧人生的描述,体现奥尼尔剧作的独特风格、审美价值和他的人生哲学观。  相似文献   

14.
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屈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分析屈原的个性特征,从而探讨了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九歌》原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后经屈原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而流传下来。在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屈原所抒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和怨愤,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6.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坚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以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上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引言 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拒绝平淡,摒弃庸俗,在近乎已成宿命的婚姻现实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性格,执着地追求梦想。爱玛演绎叛离婚姻的内在动因、外界诱因和悲剧成因这三段历程,可定位为她一生之中“梦”的悲剧:从为梦而逃,而后梦人歧途,到最终梦灭人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体现了悲剧式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庄子、屈原在先秦文学史上“庄骚”并称,由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哲学思想不同.因而,即使受相同的文化影响,都对社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都是悲剧结局,但悲剧意识寄予在文本人、物身上是不一样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宗亚玲 《现代语文》2006,(10):121-122
贾谊的《吊屈原》是令人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悼念屈原的学作品。这是一篇赋作,又名《吊屈原赋》,《选》中称之为《吊屈原》。贾谊擅长赋作,堪称汉赋第一大家,此篇既是一篇感人的吊.更是一篇优秀的汉赋。它不同于后来汉赋的堆砌辞藻、追求篇幅,而是投诸真情、精美恰切,不仅追怀古人,更主要的是借此抒身世之感,悲己之不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