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稻茬免耕栽培油菜,并建立固定田块,待油菜收后,再免耕栽培水稻的试验,以此来探讨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适应性和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油莱和水稻免耕栽培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秸杆覆盖机械化技术,是采用机械化作业把前茬小麦秸杆,残茬覆盖在玉米地的表面。本文对夏玉米秸杆覆盖机械化技术做出对比试验,并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撂荒耕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留茬地4种不同下垫面类型风蚀情况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观测,探讨了不同下垫面类型条件下,地表粗糙度以及地表土壤特性(包括粒径组成、土壤水分等)的变化,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规律,得出初步结论:留茬地在绿洲农田土壤风蚀防治中是一种适宜的农田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5.
农业气象台站记录的作物生育时期数据,广泛用于科研和生产活动,但是该数据集有较多生育时期缺失。为了高效、充分地利用已有生育时期,急需研究生育期填补方法,并分析与其他生育期数据的差异。本研究以黄淮海夏玉米区为例,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农业气象台站玉米关键生育阶段的积温比例,研究玉米缺失生育时期的填补方法;对比分析2002—2011年农业气象台站与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育时期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填补缺失生育时期,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在1.82~5.20之间;除2006年、2007年以外,其余年份50%以上的农业气象台站数据与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生育期一致性好;就多年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言,黄淮海夏玉米区内大部分农业气象台站与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生育期差异较小,约占农气台站总数的53%。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玉米种植区、农作物的生育期数据填补和对比,为相关研究提供生育期数据选取、融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条播方式土壤平均温度(7.03℃)明显高于撒播(6.48℃)和少耕(6.30℃);(2)在青稞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条播<撒播<少耕<免耕;(3)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青稞根系发育状况共同影响土壤呼吸强度,在青稞分蘖期或孕穗期,土壤呼吸强度大;不同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大。结论:少耕和免耕有利于保水保墒,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和活性。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前平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10%;小麦-玉米两熟制的50%-60%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10%,果树增产约20%。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提高秸秆转化效率,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如可调整为直接还田、饲用、制沼气、食用菌生产、化工原料、其比例分别为:60:25:10:3:2。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肥料(microbialmanure)是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物(载体)培制而成的生物性肥料。通称菌肥或菌剂,是一间接性肥料。菌肥中微生物的某些代谢过程或代谢产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某些植物生长素,抗菌素的含量,或促进土壤中一些有效性低的营养性物质的转化,或者兼有刺激植物的生育进程及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用有机肥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施用有机肥不仅增加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而且对土壤的有机质、团聚水平、团聚度和结构的稳定性、通气孔隙、水容量等的物理性状有显著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酶的活性和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益处和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引起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该技术的核心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将农村中被大量抛弃了的低能秸杆(谷草、谷壳、麦草、油菜秆、油菜壳、玉米秆、玉米心、葫豆壳、花生壳、红苕藤、甘蔗叶、甘蔗渣、统糠、酒糟、醋糟等各类粗饲料)在人工瘤胃环境中,经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衍生,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合成游离氨基  相似文献   

11.
王蕾  王鹏新  李俐  荀兰  孔庆玲 《资源科学》2018,40(10):2099-2109
为了提高玉米的遥感长势监测的准确度,以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eget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 VTCI)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玉米长势监测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玉米各生育时期(出苗—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灌浆期与灌浆—成熟期)VTCILAI作为相应生育时期长势监测指标的权重值,以及4个生育时期的玉米长势在总体长势与产量形成中的权重值,并基于权重结果分别构建玉米在4个生育时期与主要生育期的长势综合监测指标,进而评估研究区域2011—2016年间的玉米长势。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VTCI作为长势监测指标的权重值均大于LAI,且以拔节—抽雄期最大,抽雄—灌浆期次之,说明玉米各生育时期的长势与最终产量较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并以拔节—抽雄期与抽雄—灌浆期对水分胁迫最为敏感;而玉米长势综合监测指标在4个生育时期的权重值较为接近,并以灌浆—成熟期略大,说明该时期的玉米长势与最终产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域5市的县域尺度玉米长势综合监测指标与单产之间的决定系数(R2)介于0.247~0.598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优于单一的VTCILAI指标,表明基于长势综合监测指标的玉米长势监测结果准确度较高。研究年份间该区域的玉米长势以2011年的长势最好,2014年与2015年长势最差,且西部长势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速生杨留床苗不平茬培育与平茬培育的对比调查,结合育苗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出速生杨留床苗不平茬培育优于平茬培育的科学道理,总结了速生杨留床苗不平茬培育的管理竞点,为速生杨留床苗培育大苗壮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谷云龙  祝伟江 《今日科苑》2007,(12):124-124
机械化土壤保护性耕作是指以机械作业为载体,以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为条件,划区轮耕,以形成良好耕层构造、建立土壤水库和提高地力为核心,以深松为主体,少耕为原则,免耕为方向;松、翻、耙、旋、碎相结合的轮耕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对其刈割并观测再生情况,最终确定了小叶锦鸡儿生长季刈割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下,小叶锦鸡儿在生长季刈割并不影响其生长情况;小叶锦鸡儿生长季刈割的最适留茬高度为5cm~10cm;小叶锦鸡儿生长季的最适刈割频率为每隔3年刈割一次;刈割时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下旬之间,刈割方式为每隔2~3行平茬1行。  相似文献   

15.
土壤质地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作物的栽培过程中,生育后期叶片功能的早衰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选用四种质地土壤,研究土壤质地对玉米叶片衰老及其产量的影响,为实现玉米高产、合理调节土壤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蒸发蒸腾量的准确计算可促进植物的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本文以南京浦口地区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选取3种蒸散发模型(P-M模型、P-T模型以及改进的双源(S-S-W)模型)计算日均蒸发蒸腾量(ET),分不同生育期与田间土壤蒸发测定数据E和大型蒸渗仪测定的实际ET值进行比对,目的是找出模拟精度高并且适合计算研究区域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蒸发蒸腾量的模型,并分析不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对玉米蒸发蒸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M、P-T、S-S-W模型模拟玉米蒸发蒸腾量(ET)中,出苗期的蒸发蒸腾量适合用S-S-W模型模拟,灌浆期的蒸发蒸腾量适合用P-M模型模拟,其余生育阶段都适合用P-T模型。在S-S-W模型模拟玉米田土壤蒸发量(E)中,此模型适用于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蒸发蒸腾量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实际上是一项涉及学科广泛的综合性先进生产技术。广泛推广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能够缓解农民耕种压力,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是农民实现高产量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依据阴山北麓地区带状留茬间作的现实特点,利用风蚀风洞对马铃薯裸露农田(对照秋翻地)与等带宽麦薯带状留茬间作的抗风蚀效应进行原状农田土样实验。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当小带宽间作时,提出了麦薯带状留茬间作合适的带宽为1.5 m。  相似文献   

19.
大豆重迎茬种植,生育期有所延迟,而且主要是生育后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延长。生长发育进程的中前期慢于正茬,结荚至鼓粒生育的中后期快于正茬。前期生长发育缓慢,后期急剧结束,因此而不能充分生长发育和积累,造成了重迎茬大豆的株高降低、茎粗变细、节间加长,分枝减少,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沿山东段土石山区黄绵土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且许多地方不便梯地建设等现实情况,在滦平试区进行了秋季免耕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玉米地免去秋耕,比对照区减少土壤冲刷量79.3%,减少地表径流量18.8%,土壤水分提高1%左右,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分别提高1.4pm和38坡耕地、水保耕作措施、黄绵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