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学文言文,契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时,教师从丰富读的形式、活化内容理解以及设计丰富的写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能让文言文课堂显得更加活泼,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开展文言文学习。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把文言文纳入教材体系,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呢?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践与研究,现以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阐释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统编语文教材对小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数量大幅增加,且开始时间提前。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编排有文言文。文言文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乐学、易学,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推门、方法铺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通过适当拓展,让学生轻松、有趣地踏上文言文学习之旅。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教学要承担这样的使命,课程标准要给力,升学考试要给力,课堂教学更要给力。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高中文言文教学要结合时代背景,立足社会环境;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知识,掌握阅读方法;从宏观与微观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性与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表演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文言文内核、理解文言文知识、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优化文言...  相似文献   

6.
<正>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读”“思”“辨”的训练,让学生在熟读中疏通文字,在精读中理解文意,在品读中锤炼思维,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多样形式、多元策略、多维迁移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新路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应该关注文体意识,充分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对文言文实施梯度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推动文言文学习进一步走向全面与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石丹 《湖北教育》2024,(3):11-12
<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文言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记诵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传统文化内容,从传统文化素材中发掘新的育人价值,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素养。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笔者执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时,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展开学习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从儿童化诵读、儿童化理解、儿童化思维、儿童化表达等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使他们提升道德品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包括策论、诗、词、曲等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传统文化视域设计文言文教学策略,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同学们,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可谓匠心独运,有助于我们学好古文。《伯牙绝弦》是文言文,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文章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让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底蕴将影响学生终身。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欣赏到文言文文章中语言之美、语感之美、意境之美,并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之美,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整体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首先,要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重日常教学渗透,实施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后,要开展经典诵读,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形成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熏陶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自觉地感受、体味文言文经典,受其熏陶和感染到学生利用文言文深邃的语言内涵丰富现代文写作,来构筑高中文言文动态的文化认同,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旨趣。  相似文献   

14.
吴丹 《作文》2023,(8):21-22
<正>高中语文教学中收录了很多文言文,这些都是优秀作品,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所以,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充分重视文言文教学,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相关语句,认真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锻炼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得学生更加喜爱文言文,教师可以在该方面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诵读悟情、适当拓展方面实施梯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文言文特点,教师从“悦读”“阅读”“越读”三方面展开教学,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体现了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滋养,是华夏儿女赖以生存的根基,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存有瑕疵,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展开论述,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指出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存有的缺陷即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教学现状,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三部分即本文重点写作部分是如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分四点进行解说,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特殊句式的学习是文言文教学中包含的独特板块,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内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存在教师淡化知识性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立足当前教学现状,从“改变认知观念,重视句式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关联知识系统,归纳迁移应用”三方面探究行之有效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古文是小学阶段篇幅比较小的文言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小古文.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古文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开展"读—品—悟"三步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音韵美;在层层递进的品味中,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体悟文化的厚重美.  相似文献   

19.
教学文言文,教师既应解"言",也应解"文",在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同时,落实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围绕"言文并重"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方法展开探究,以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好文言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项目式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这样的学习过程基于体验、基于表达、基于问题、基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