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7年12月21日,四川省逻辑学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了2007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等单位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四川省逻辑学会副理事长、绵阳师范学院资建民教授主持。四川省逻辑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邓生庆教授致开幕辞。大会收到了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15日,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会在绵阳师范学院西校区会议室召开。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绵阳师范学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绵阳师范学院教授黄鸣等11位专家学者先后就各自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  相似文献   

3.
杜先云教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3):F0002-F0002
杜先云,男,1964年11月生,四川三台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系主任。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数学学会理事,西南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绵阳师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绵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编委委员,  相似文献   

4.
正绵阳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是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诞生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截至2012年底,绵阳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服务对象已达到18000余人。由于服务对象的日益增加,后勤承担的服务保障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大。截至目前绵阳师范学院后勤集团编制内员工83人,编制  相似文献   

5.
2003年1月,因学校合并升奉,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与原绵阳教育学院体艺系美术专业合并组建绵阳师范学院美术系,2008年1月更名为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相似文献   

6.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是绵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A4)幅面,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0/G,国际标准连续刊号为ISSN1672-612X。《绵阳师范学院学报》1、3、4、6期为社会科学专期,2、5期为自然科学专期。本刊主要读者对象是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现将自然科学专期稿约事宜敬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德余教授     
徐德余,男,上海人,1944年生,教授。徐德余教授1968年11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1978年12月起在绵阳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现为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8.
唐再良教授     
唐再良,男,1958年4月出生,四川省安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新学术》杂志顾问委员会委员,四川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类教材编委会委员,绵阳师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绵阳师范学院符号计算与应用研究所负责人。现为绵阳师范学院人事、离退休管理处处长。  相似文献   

9.
文学院风采     
<正>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简称文学院)士绵阳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和原绵阳教育学院中文系于2003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  相似文献   

10.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和原绵阳教育学院外语系于2003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1人,博士2人,  相似文献   

11.
中尼边境夏尔巴人和四川松潘夏尔瓦人有许多相似点,本文试从民俗学视角对二者之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论证这两个族群同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俗》周刊的刊行过程,探讨了它在完善中国民俗学学科对象、明确学科范围以及普及学科知识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民俗是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研究领域,它是以广大中下层的城乡劳动人民为主体,以日常教育生活为研究领域,以创造、传承和享用为动态流变过程,以语言、行为和心理复杂集合体为研究对象,是一种民间教育文化,集中体现了这一教育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对这一领域的开拓、研究有助于发掘、重视民间的教育智慧与民间文化,有助于沟通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同时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也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培养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专业人才,虽中间有所间断,但从1979年恢复招生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设立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民俗学教学活动,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充实研究人员队伍,增强学科力量,普及民俗教育方面着力颇多。在民俗学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俗学教学活动中的师资储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中,不乏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理念创新,这些都成为推动民俗学学科繁荣发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顾颉刚在民俗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研究和民俗学方法论体系两个领域。通过对他研究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民俗学理念——民俗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大奏鼓,原名"大典鼓"、"车鼓亭",发源地在石塘镇箬山里箬村,原先是由流行于福建泉州、晋江一带元宵节闹花灯时迎神"割火"时表演的"跳鼓"演变而来。大奏鼓的表演方式,是由男性7-9人扮演女角,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执扁鼓、木鱼,跣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大奏鼓蕴涵着箬山渔村独特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普洛普、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有关侬智高的民间传说,从内部结构透视这些传说故事,找出故事中不变的结构并探究“二元对立”模式的多层面运用.以期揭示其广泛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出发.论述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魁立先生作为早期中国民俗学界少有的具有留苏背景、精通俄语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在中国民俗学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授课、演讲、招收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工作中来,开设了包括"中国民间文学""民间叙事学""欧洲民俗学史"等在内的多门课程。以今为界,刘魁立先生20年前的学术思想及相关成果集中收录在《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由点及面,梳理该论集的相关学术脉络,对于更为全面的把握当前民俗学教学与课程现状、制订更为合理的民俗学人才培养方案,多有良益。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文人,人民爱戴他,甚至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他,究其原因,与其忠诚的品格、悲剧性的命运、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文学史上的首位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后世文人的大力推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