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初中阶段是由小学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在心理或在生理的发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儿童期有着质的不同。在心理发展上,初中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但幼稚性和依赖性同时附着存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生理方面,身高增长迅速,性开始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并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关系。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愿望,然而又缺乏坚强的自控能力。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他们当做“成人”,又不能把他们看成“小孩”,而是必须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抓住初中生可塑性强这一教育的有利时机,恰到好处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的渗透,行为规范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们在具体的人和事的对照、比较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高一是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逐步走向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加情绪化、不稳定而具有两面性。他们在心理、行为上有如下特点: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往往是受冷落  相似文献   

3.
批评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方法,正确地运用好批评意义极大。应该看到,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行为也变得更独立、更自觉;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又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还不强,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和幼稚性。心理上的这一对矛盾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不把他门当“小孩”看待;又必须给他们必要的批评和督促,这两者应是辩证统一的。批评是一种教育,对中学生尤为如此。这一点往往不为人所接受,一些同志仅仅看到了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说服教育单一,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教育家韩凤珍曾这样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因为一旦学生的心理产生阴影,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批评、惩罚学生时,必须要在尊重和保护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的教师甚至是整个学校习惯用一种简单的"标签式"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不仅给学生、家长造成心理上的阴影,而且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受各种思想、新潮流、新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同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相比,已由单纯变得复杂,由幼稚变得成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如果用心理科学的语言来高度概括当代中学生的心态,无疑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心态从以下诸方面给以近似的描述。———新旧观念交替产生的强烈反差,使得当代中学生个体的“求新”意识鲜明地表现出来。他们勤于思考,敢说敢为,爱争论,不愿循规蹈矩,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愿望和意识。但理论素养较差,思想片面,比较偏激。教…  相似文献   

7.
中师生进入师范后,将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学习与发展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卜和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其丰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判断的片面性,青少年在学校的教育下树立了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但在认识上常常出现许多混乱,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偏激、片面的特点;成人感的增强和模仿、尝试性,他们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指导,独立自主,同时又产生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尝试性,处处按成人的行动去实践,模拟角色的活动日益增多: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他们开始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还很幼稚,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无法完伞独立;闭锁性和开放性并存,青少年由于丰十会经验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他们的心理活动出现某种含蓄、内隐的现象,出现闭锁性的特点,但足他们又有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期望得到理解,这时的心理就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情绪的两极波动与多变,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以反映强烈,变化快,动荡和起伏大,常常表现出两极波动,情绪多变.  相似文献   

8.
姚丹 《教育探索》2002,(8):41-42
初中阶段是人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初中生们具有了“成人感”,具有了朦胧的性意识,但同时又有许多羞涩;由于学得了初步的知识,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地评点世态、纵论人生,但又常常错误百出,遭人讥笑;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渴望,但又往往眼高手低,耻于从点滴做起。所以,处于这种心身发育状态下的男女初中生应得到特别的关注。为此,笔者试图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角度,探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1.幼稚性初中时期,正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对此却不以为然。我觉得好孩子应该是在表扬与惩罚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一味地表扬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不可否认,教育孩子离不开表扬,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会造就一批"易碎的花瓶"。孩子是心智不全的成人,他们需要的是生活的历练,只让他们接受表扬教育,长期下去,会导致学生听不得批评的声音,一旦遭受挫折和批评,会使孩子一蹶不振,再也找不回信心,从此陨落。这样一味地表扬式教育造就的只是片面不全的虚拟式的好孩子,他们经不起"风雨",只喜欢"风和日丽",当他们的生活中一旦出现"风雨",他们将会因无所适从,无法招架而选择逃避。有句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相似文献   

10.
面对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又很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如果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的用意。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不敢惩罚的教育。大多老师根本不敢批评、惩罚学生。普遍存在溺爱、赞美教育和缺少挫折教育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大多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他们认为被老师批评是受了伤害。性格外向的学生会顶撞老师,以发泄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不满,内向怯懦的孩子则可能伤害自己,如哭泣、离家离校出走、怀恨在心或自杀等。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中一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这样的例子不少,甚至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也会做出很极端的举动。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其思想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说半幻稚,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看问题易主观、片面,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不强;说半成熟,是因为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成人感不断增强,说话、办事不时显露出一定的独立意识,或独到见解。初中生的这种独特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能力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能说是完全健康。初中时期是学生在躯体、心理、思想等方面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身体发育十分迅速并日趋成熟,使得初中生有了成人感,但是其心理发育跟不上生理发育,在行为活动、心理活动上都不乏幼稚的成分,想独立但又离不开对父母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素质资源,肩负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任.但青年学生成人意识的缺乏和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又使得他们很难肩负起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文章针对当代青年学生成人意识现状,从成人意识的含义和内容出发,就高校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及成人意识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目的青少年处在由儿童(幼稚性)向成人(成熟性)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成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特别是性成熟,促使其成人感的产生,一方面,他们希望家成人那样扮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角色,希望自己能自主、自立。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判断能力,缺乏必要的经济独立能力,缺乏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与思维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相互交错,引发心理的巨大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不能主要依靠家庭,一是家民所持的社会价值观念一般都稍滞后于社…  相似文献   

16.
说起批评,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没有人不会感到头痛。尤其近几年,教育上发生着很奇怪的现象:一边是赏识教育大行其道,另一边是教育恶性事件不断曝光。这种强烈反差揭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困境,认为批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批评意味着斥责、发怒、羞愧、不安、惩罚……这种种不良的反应使得大家都如同惊弓之鸟,闻批评而色变。我想,这大概是对“体罚”现象的一种矫枉过正吧。教师没有权力体罚学生,体罚只会把学生推到教师的对立面。但是,批评是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又怎可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17.
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从儿童期到青年期是最佳的学习时期,而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幼稚和成熟、独立和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替的时期,按心理学的年龄段划分,这一时期正是学校教育的初中阶段,对这一时期道德学生的引导教育,将关系到学生成熟后能否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劳动者的问题。可以说,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有特色而又最关键的时期。要对这一时期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观教育,必须对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学校对学生还算开明。对他们的违规行为,一般慎用惩罚。不过对学生的批评却是学校中的“家常便饭”。所以,学校中实际上存在“以批评为主”的现象;为矫正这种时弊,遂有“以表扬为主”之说。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学生奖励的名目越来越多———难道“以表扬为主”一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么?一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不妨先从惩罚谈起。在法学上,考察“惩罚”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形成三种惩罚理论。即报应论,惩戒论与改造论。其中每种理论对于惩罚的立论都有一定道理,而其理由又都不很充分。英国教育学家彼得斯尝试从…  相似文献   

20.
运用心理学原理 做好班主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好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摸透学生心理,分别因势利导。 班主任要摸透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一个班的学生处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又处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具有共同规律的。比如,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心理发展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个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