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族、岱族是同源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壮、侬、岱族传统婚姻习俗中一些共有的文化元素体现了这几个民族之间的同源性,也是中越边境民族友好交往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2.
"天琴"是中越边境壮族民间用于祭祀及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乐器,对壮族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野考察,从天琴的实体、演奏、精神及演变揭示壮族天琴喻天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壮族天琴文化促进和谐自然观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个体素质的发展以及形成创造性的文化环境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壮族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传统乐器品类丰富多元。但受时代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传统乐器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有的甚至濒临失传。对贵州壮族传统乐器进行了数次考察,结合文献对乐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系统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桂西南是壮族文化的重镇,那里有闻名于世的花山崖壁画,也有世代传唱的壮族民歌。因为地处中越边境,自古以来与越南就有着悠远的交流史。而这些都为桂西南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桂西南小说家的代表陆地和陈肖人,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体现出不一样的壮乡风情。相同的是,他们都以质朴的笔墨,怀揣着对壮乡真挚的感情,通过他们的作品,体现出壮族人民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珍贵品格。  相似文献   

5.
京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万尾地处中越边境,濒临北部湾,是个京族渔村,也是京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比较完整的地方。对京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京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与保护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边境贸易日益红火。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越边境贸易的地位不容忽视。通过对中越传统文化的共性及不同点进行分析,在客观分析传统文化交流与边境贸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边境文化教育产业、对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增加政府组织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增加民间文化交流宣传活动、保护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等更有利于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文化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哈尼族啰们人世居在中越边境深山峡谷里,过着农耕生活,田间谈情说爱、林中对唱山歌选配偶的美好生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但随着外界的接触和交往,啰们人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同化或消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成年女性以各种途经大量远嫁他乡,给啰们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谨据,简要探讨哈尼族啰们人女性婚姻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天琴是中越边境广西段一带壮族偏人、傣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法器。笔者首先概述了天琴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偏人、傣人天琴的共性和差异性,最后对天琴祭天仪式的展演进行了文化解读,得出结论:偏人和傣人的天神信仰来自古老的传说,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浓厚的传承原始宗教仪式符号的重任。天琴祭天仪式传承的“合理性”来源于信士们的人生命运信仰。两族群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考达人们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歌圩是壮族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维系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广西各世居民族以歌圩为依托,通过文化、经济、社会交往等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基于文化尊重、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区域文化共同体,进而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歌圩传统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则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民族教育搞好与否,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民族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搞好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中越边境。在全县65万人口中,壮族占99.6%,是我国壮族人民聚居的一个县份。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教育得到了迅速发  相似文献   

11.
潘晓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80-181
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发展。广西壮族是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且其也影响着很多文化事项。拟从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从饮食(物质方面)和信仰方面(精神方面)的文化来窥视这些古老的壮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以期今人能从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2.
广西那坡黑衣壮因地处偏远、闭塞而完整地保留了壮族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黑衣壮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要继承和保护优秀的黑衣壮文化,民族教育应该肩负起承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相对独立的社会时空,使广西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它不仅塑造着黑衣壮服饰的文化精神,也规范着他们服饰的构成特征。他们崇尚黑色,从头到脚一身黑,而且服装款式、图案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反映了黑衣壮的审美意识,让世人体会到古朴的文化基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那坡黑衣壮服饰的解读,以期理解黑衣壮文化的本真世界,更为理性地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广西壮族聚居地开展的“三月三”民族节庆进行调查,认为振兴地方节庆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体育旅游多方面的因素推动着传统节庆活动向体育节庆流变.提出了体育节庆开发要依托民族文化、采取政府与市场合作、科学论证评估、注重宣传和打造节庆产业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传统的黑衣壮化受到了现代明的严重冲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改变,许多传统化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进行开发,成为了黑衣壮人、研究、政府以及商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黑衣壮化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建构上,研究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化需要在活的历史潮流中取得发展。传统化的内涵是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任何脱离传统的化发展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有长久生命力。因此,黑衣壮化须以开发为途径,以保护为目的,以培养黑衣壮本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为根本,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广西崇左壮族传统饮食风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饮食活动是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较少对某一特定地区壮民族传统饮食的研究。本文以广西崇左壮族为对象,从传统饮食风情这一角度对崇左壮族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崇左壮族传统饮食分说和崇左壮族传统饮食文化两部分。试图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壮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桂东北地区属南岭民族走廊中段,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传统伦理文化。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民族村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边境地区的壮族农商文化,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边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边民生产和生活的习惯,是边民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存在着独特的习惯和禁忌,需取其精华传承下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紫村是华南区域化格局的一个代表,其壮族婚俗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族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在或隐在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壮族文化在中国—东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壮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着与东盟国家民族同源、文化相近、地域毗邻的天然条件。通过分析壮族文化的特色及其与东盟各民族文化的渊源、与东盟各国文化的认同等,提出在尊重东盟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壮族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实现多方赢利,以此促进中国—东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