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宗王出镇是蒙古分封制与中原传统制度相结合而推出的中央集权军事制度.元代宗王的出镇区仅到江北两淮,没有江南,应该注意的因素包括:江南是皇帝直辖区;帝王对蒙古贵族既利用又防范在政治、军事控御体制上的表现;江南经济和军事地理的特殊性;江南不设出镇宗王和江淮分割对元朝统治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2.
江南在哪里?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越过长江,一路向南,岂不就是江南了?然而,事实是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个关于江南范围的共识,这对于我们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江南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证清代苏州顾震涛所作<吴门表隐>一书内602名题诗作序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江南下层士人顾震涛的社会文化交往情况,以此为个案,分析清代中叶江南下层士人社会文化交往圈的特点.对顾震涛等江南下层士人而言,文化交往是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而这种文化交往是融合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等关系形成的综合型的社会交往方式,稳定性和文化性强.  相似文献   

4.
从少年疏放、青年才俊到壮而悔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历尽易代风云中的起伏跌宕.他兼具政治豪情和才子之风流倜傥,深得明末清初的江南士风和艺术文化的熏染,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谈起,透过一个侧面来解读侯方域与明清之际的江南文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潜在的原因,故该怎样解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朱自清在江南确曾有过文本中点到的"热闹"、"群居"的生活,而"惦着江南"自然表达的是作者北来清华后对江南生活的想念和怀恋.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江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江南与广东福建两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江南需要广东或福建的木材、纸张、染料、烟叶、食糖、花果、铁货、洋货、南货等商品,广东或福建需要江南的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等大宗工业原料和产品.通过经由浙东或江西或安徽的三条内地商道和沿海的一条商道,江南与广东福建之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商品流通,通常经由江南转输,从广州出口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的丝绸、棉布等大宗商品,也主要来自江南地区.而沟通两大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主体,来自广东福建各地的地域商帮有着压倒其它地域商帮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二胡是弓弦乐器中流行最广又独具特色和民族韵味的拉弦乐器.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旨在寻求民族器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探寻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分析了弓弦乐器二胡的江南文化内涵,论述了在二胡艺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江南二胡艺术家(包括民间二胡艺术家和职业二胡艺术家)在音乐创作和演奏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疏离.研究表明,地方家族的家庙宗祠往往和民间寺观结合在一起,互为奥援.而在更多情况下,因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存在,它们还会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信仰之中,从而对江南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特有的影响,而民间信仰的存在反过来也会对家族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南民间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是江南多种戏剧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一种古老曲艺,其音乐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梵呗,而它的宣唱脚本"宝卷"则产生于北宋末年.  相似文献   

10.
梦里江南     
我从小生活在西南,没有去过江南,但江南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所知道的江南,是婉约明净的江南,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莲叶何田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江南!江南,流淌着唐风宋韵;江南,演绎着千般风情.江南于我,永远是一个不愿醒来的梦.梦中的江南,有山有水,如诗如画,"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梦中的江南,是一幅锦锻,秀美、柔软,任何辞藻都不能形容出它的韵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江南美学研究随着江南文化研究而兴起,其研究的路径,基本上是三个方面:一是江南文本研究,二是江南城市研究,三是江南符号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初创阶段,成就已经出现,景色较为诱人,本文主要对三个方面研究感到的问题提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江南的雨     
江南自古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她如一个美丽的女子,清新而不失淡雅,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她最精确的概括.正因如此,她便成了我心中的天堂. 而我最喜爱的便是江南的春雨了,不像夏雨来势凶猛,也不像冬雨寒气逼人,一向淡雅清新,给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代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自明中叶以来,江南民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江南社会生活的若干新气象.其中妇女游风特别引人注目.江南妇女旅游类型多样,并呈现出普遍性、季节性、宗教性及节日狂欢性等特点,凸显了江南妇女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世风的替嬗.对此现象的探讨对中国妇女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品江南     
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憬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烟雨中难以自拔的人.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期的乾嘉年间,江南文化已进入了最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浮生六记》显示出了江南文化的特点.江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境界,都仿佛在《浮生六记》里再次显现.《浮生六记》的意境空灵明净,这正是江南式的清艳情致.《浮生六记》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境界也是江南文化诗性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嫁到江南去     
突然,我产生了一种自己都感到奇怪甚至不可理喻的想法——嫁到江南去。江南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江南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江南的乍雨乍晴、变幻多彩的天气,便是我嫁去的理由。我梦中的江南——衣袂飘香,幽静而不失美丽,温婉而不失灿烂的少女。曾经,为没有生在江南而感到遗憾;为没有成为诗人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结着丁香梦的姑娘而失望;为没有脚踏青石板走过江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而难过。而现在,我不会再遗憾、再失望、再难过。因为,我相信,不久我会嫁到那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去。江南的雨,我爱。她清丽、妩媚而又缠绵,银丝般…  相似文献   

17.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丸步时采桑叶于其中,捉靖蜓于其中(可以扶基隆港回去的)江南_,/、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遂恕起多莲的潮.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潮,多湖的江南就那么任伊老7_f壬伊老了,在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店我唐我去采莲,唐我去采菱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的江南r站在基麈塔,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相似文献   

18.
江南     
我只想知道她究竟在想什么,又或者她是人们早已厌倦而就此沉睡了吧。江南是才子,是在梧桐落叶下舞剑,冷月清辉中吟诗的书生;江南是佳人,是在深闺秀阁中抚琴,秦淮河边嬉戏的小家碧玉。江南不从政,不议天下事;江南只读诸子百家,只观琴棋书画。不议天下事,江南不血腥,不设黄金台;江南温文尔雅,江南只有贡院。江南不是皇都宫阙的富丽堂皇,江南只是山清水秀的世外仙境。江南不是富贵牡丹,江南只是清水芙蓉。江南不是大红大紫,江南只是淡蓝淡绿。江南不是高亢秦腔,江南只是呢喃吴音。江南不是兵马俑,江南只是青花瓷。江南不是毛皮,江南只是丝绸。…  相似文献   

19.
秦汉江南人口流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少数民族被政府大量迁到江北,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江南。流向江南的人口分突发式移民和渐进式移民,突发式移民主要是由政府行为或灾荒所致,渐进式移民则与北方中原地区人口密集而资源相对不足有关,当时江南的滨湖地区地广人稀,是吸纳中原移民的主要地区。中原人口流向江南导致江南人口的增加,从长期趋势看,渐进式移民是江南人口增加的主体部分。中原人口流向江南开始了江南的开发,也使中原文化流向江南  相似文献   

20.
江南水井     
陈荣力 《华章》2011,(7):14-14
在江南,它或如一面面暗绵的铜镜,凝滞的青苔仿若泛滥的铜锈,叠印岁月的苍茫和淳厚。在江南,它又如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波纹恰似连绵的文字,誊写一代又一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故事。如果说蜿蜒的河流是江南妖娆的血液,滋养江南以雅儒、以俊逸、以倜傥、以风流,那么江南水井更似江南湿润而多情的眸子,让小桥流水、乌瓦粉墙的江南洇漾吴侬软语、绿肥红瘦的缱绻与阴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