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是政府主导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是对农村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目标来看,"农远工程"应用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从来源看,"农远工程"应用是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断融合与相互生成的过程,是农村教育对现代远程教育进行鉴别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从文化的三层次结构看,"农远工程"应用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农村中小学教学行为的信息化和农村中小学教育观念的信息化。为此,在应用策略上,"农远工程"需要根据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需要,开发应用教育资源;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问题,优化教育行为;结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构建新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从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现在已经在农村中小学广泛推进,但是教育软件资源针对性不强、不契合农村教育教学实践的情况对农远工程的深入发展构成一定阻碍,对此文章提出开发本地社会教育资源以促进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地发挥农远工程效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本理论为全面审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农远工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经过分析发现,"农远工程"除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农远工程"重构了农村的教育文化资本,直接增加了农村学校文化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家庭文化资本和农村社区文化资本,从而推动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农远工程"也强化了农村教育文化资本的"主流化"倾向,会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应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计划从2003年到2007年,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农远工程"建设完工后,要使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重点在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只有了解工程所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资源特点及应用流程,探讨有效应用策略及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且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已建工程发挥出应有效益,并为在建和拟建"农远工程"项目的单位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课程资源建设是"农远工程"应用的核心,随着"农远工程"应用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了"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种类,界定了"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内涵,针对当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流程以及开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樵积极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利用,探索如何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去实现德育一体化的功能,让乡土资源开发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立德树人"成长,为地方课程建设与德育工作融合创新提供了实践的样本。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但农村学校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就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是集分析、综合、概括、类比、归纳、推理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对我们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学好小学数学必须要借助大量的直观素材和物象.无疑"农远工程"给我们农村学校提供了这方面的优质条件.我们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用好这一教育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专业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趋势.在以"农远工程"为契机的背景下,我们要如何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相似文献   

9.
教师反思着眼于信念系统、知识系统、教学实践及教师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生督导为中心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反思活动表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课后反思、专家诊断咨询、反思经验推广等几个阶段。据此教师反思流程的设计,文中给出了甘肃张掖某"农远"模式二项目(卫星宽带传输教育资源模式)学校张老师的教学反思案例——《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个案分析、文献调研等方法,分析案例小学农远工程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水平、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教师培训、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些具体的成效;同时指出在"工程"维护和后期投入、师资、观念、教学反思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远工程"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实施,广大农村学校安装了先进的农村远程教育(以下简称"远教")设备,"农远"工程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但是一件新生事物的成长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教师信息化水平有限,"农远"工程实施后,如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与资源的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  相似文献   

12.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历史教学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本土文化,探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切合实际的方法,是农村历史教师的重任。本文从开发农村可利用教学资源,穿插乡土历史,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农远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当前"农远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需要建立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教师培训;投入资金保障"农远工程"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教育公平,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应关注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此,要改革现有农村幼儿园课程,提高农村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具体内容包括: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立足农村幼儿的发展需要,提高课程目标的适宜性;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制定基本教学规范,加强幼儿园课程管理,以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已经进入全面的教学应用阶段,为了解农远工程资源(以下简称"农远资源")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应用状况,对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对辽宁省农远工程项目学校进行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也出现了资源应用的方法不当、有效性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农远工程的效益.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对资源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促进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袭、人文的表现,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交汇点之一,是教材的重要补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拓展教学内容,增添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演绎精彩课堂。鉴于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尤溪——朱子故里这一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例,对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  相似文献   

17.
"农远工程"是国家针对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较薄弱的现状而开展的一项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工程,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后,如何发挥工程效益尤其是资源应用效益就成了关键,文章分析了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农远教")要保持良性的持续发展,必须从管理、技术、资源、培训、资金和咨询辅导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建立相应的支持服务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前期的建设来看,县级力量是工程具体的执行层,在整个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任务即将完成并进入应用阶段,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根据"农远教"建设初期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提出了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分析了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以期能对"农远教"初期的应用推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农远环境下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要综合利用设备和资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用活农远资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好“同步课堂”,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开发本土资源,开展专题教学研究。使远教工程更具活力,更好地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2007年,我区的农远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中小学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相应的信息化设备数量较少,难以实现农远资源应用的常规化;2011年,我区包含"班班通"的数字校园工程全面建成,为农远资源的全面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我区教育均衡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