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静  王琼 《新闻前哨》2010,(3):50-51
当前,我国社会依然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少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念都受到了挑战与冲击。在情感领域,随着社会婚恋观念的转变以及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由情感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与人间的疏离感较为严重,又因为自尊或是防范等原因,造成情感发泄渠道堵塞,所以对报纸刊登的相关情感内容更加注意,  相似文献   

2.
李静  曹坤 《今传媒》2011,(6):52-54
在武汉都市类报纸中,情感倾诉故事的存在是一种广泛、长期的现象。情感倾诉故事突出矛盾题材,着重呈现"非常态"且错综复杂的两性关系,并在语言表达上偏向流行和粗俗。这种现象及其呈现特征与武汉市民文化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3.
微博等社会媒体正面临用户活跃程度下降,老用户停止使用的困境。以往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忽略了用户情感的重要作用,因而对微博等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解释力不足。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微博用户情感体验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心理学中的情感测量方法,分析微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第二阶段测量在前一阶段中得到的各种情感的强度,通过回归分析验证用户情感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了用户使用微博中体验到的、出现频率最高的16种情感,其中9种正向情感和7种负向情感,正向情感与用户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微博用户使用经验对正向情感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这对全面理解微博用户的行为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对微博平台运营以及微博营销等应用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的种类格局和文化特质,是从试刊时就沿袭下来的,副刊呈现出的面貌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迁的反映。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为研究个案,旨在透视副刊与时代话语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当下副刊发展面临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联系5.12四川大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重点分析灾难报道中的情感信息传播.文章认为,灾难情境构建了大众的情感期待,强化了其情感需求.也使传媒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格外丰富强烈,其情感信息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更加显著;指出记者必须深入分析灾难情境下大众的情感期待,辩证地把握传媒情感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25日.由武汉晚报社和部队方联办的以“嫁人就嫁解放军”为主题的第三届军旅姻缘会暨军营集体婚礼.在空军驻汉某部隆重举行。这是武汉晚报社六年来举办的无数项活动中的一项。这些活动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聚集了人们的关切和情感共鸣,推动着观念更新、生活进步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人类情感从其传播上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象征交流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和创造力量。情感需要激发、需要互动、需要共享。大众传媒是塑造情感文化、传播积极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即在于打造了一条"互动仪式链",从而唤醒了情感、激发了情感,使情感的正价值、正能量得以传播,通过"互动仪式"这个舞台,一方面营造了新的真诚、平等、尊重的互动情感空间,另一方面也展现、传播、建构了一种新的情感文化,在塑造情感文明、推动社会团结、建构公共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郝永勃 《青年记者》2007,(10):61-61
尽管副刊在许多家晚报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然而晚报副刊在报纸中的分量、在读心目中的地位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报的化传播跟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今所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去开发与拓展,如何将晚报副刊重新定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介正在以它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成为一种立体化的、高效的新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私人的与大众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真实的与虚拟的巨大媒介平台,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然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生活的必需品了。据2008年7月《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  相似文献   

10.
李莎 《青年记者》2016,(20):34-35
情感是存在于人类身体系统中的一种本能行为,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独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①然而,新媒体的崛起,多种情感因素交织于网络空间,网民的情感认同呈现出多元与分裂状态,为人类营造情感的栖息地、提供情感的认同空间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情感在人类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大型电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以情感传播为其主要定位和诉求,为百姓提供切实的情感帮助和情感支持,尤其是通过电视媒介的仪式传播和放大,形成一种情感能量、情感关怀和情感信任,从而对共同体的价值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共同情感的建构,节目通过亲情、友情、恩情、爱情的寻找,培养观众的公共情感,建构一种共享的情感纽带和价值共同体,从而有效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与美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8日至下旬,武汉连续受到暴雨、长江中上游洪水的袭击,抗洪防汛成为武汉的头等大事,也成为武汉本地媒体报道的重点。这段时间内。武汉晚报的头版操作上,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突出动态、注重引导、顾全大局、振奋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唐崇维 《今传媒》2012,(3):121-122
本文对武汉晚报现有的副刊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武汉晚报副刊的几个特点。武汉晚报抓住副刊的变与不变,极大地丰富了副刊的内容,既有浅读,又有深读,使得报纸变得耐看。  相似文献   

14.
温斌 《今传媒》2011,(10):128-129
就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没有任何情感与意义的,但是色彩通过视觉传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色彩联想,左右人们的情绪涨落变化,从而赋予了色彩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设计者在设计图书封面时要在书籍内涵中寻求那些丰富的色彩符号,准确把握封面主色调的情感,运用有代表性的色彩语言来烘托、强化作品的主体情感,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情趣并引导读者的情感抒发与之共鸣。  相似文献   

15.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品格决定报纸的命运。”报纸品格既包含着报纸的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发行定位,也体现着编采理念和运作手段。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这些在国内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报纸,都有健全的品格,尽管它们的品格表现各有不同。新民晚报的海派风格,北京晚报的京派风格,羊城晚报的南粤风格。品格的养成既有历史传承的因素,更深深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以2023年10月《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的暖新闻短视频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中的文本和用户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文本分析,探究其情感传播效果可发现:正能量短视频的总体传播力较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存在个体及群体的情感错位等问题。通过剖析媒体正面引导下用户负面情感产生的原因,探讨个体情感在网络空间中扩散、增值而形成的群体情感现象,提出通过点赞与回复为情感加权、以个体情感叙事激活社会记忆、由理性的观点形成非理性的趋同等情感引导优化策略,以期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郑雯倩 《东南传播》2016,(10):50-53
中国人的情感是人文历史的产物,中国人的情感传播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要想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心理,挖掘华夏文明中的传播情感思想十分必要。本文以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儒、道、佛三家传播思想作为内容,研究其中的传播情感论,汲取对现实传播活动有益的精华。在与自我的情感传播中,中国人习惯以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将主观情感投射自然界,同时又对自身情感有所控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中国人崇尚建立正向的情感传播,追求关系和谐的传播目标,并尽量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8.
黎来屏 《新闻前哨》2022,(20):52-53
互联网时代情感传播作为个人间、群体间传递情感、信息的互动过程,在重塑传播主体和社会行动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众作为参与情感传播的动力,通过网络虚拟聚合的方式进行互动,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完成群体身份识别与互认,从而在建立群体身份认同的同时,实现对所处情境的文化认同,进而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个人化成长,并完成自我的社会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受到极大冲击。副刊如何适应形势留住读者呢?作为颍州晚报副刊编辑,笔者有四点体会:一是细分版面,以专留人;二是加强编采互动,以诚留人;三是发现并培养网络写手,以勤留人;四是强化策划,以新留人。  相似文献   

20.
甘露  关博韬 《现代传播》2022,(12):146-153
从技术驱动、消费主义与个体化进程等液态社会理论的三大核心议题出发,系统分析其对虚拟趣缘社群情感互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互联网技术带来资本与劳动的分离,进一步凸显出其工具性、功利性特征,从而降低了情感互动的匹配概率;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礼品经济、社交攀比和差异化能力体系等因素降低了虚拟趣缘社群内的情感互动频率;基于个体性的情感互动是自我投射式的,反映在信息获取上是“过滤泡泡”或“信息茧房”,在社交上是“共同的兴趣”,而在个体的情感栖息地上则是网络趣缘平台提供的“记忆云”机制。网络虚拟趣缘社群看似带来了新的情感互动场所,但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多体现在表层,鲜少能深层次、有质量地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