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德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曾三次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德国学者认为。教育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从人力资本综合开发的角度看,德国的教育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培育民族精神,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去郊外秋游,存集市买了一个叫“世纪大发明——伦琴透视箱”的黑匣子,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伦琴博士的大名.从匣子的小窗口望去,里面有个光秃秃的灯泡做背景.我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的小手伸进去,呀……. 我竟然看到自  相似文献   

3.
初涉商海     
说起经商,我最早应该是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正是包产到户的时候,家里分到了菜园,总算有了吃不完的蔬菜,也不用担心什么“割资本主义尾巴”。因为父母得去田里忙,哥哥不是做买卖的料,姐姐上学又紧张,所以我就经常一个人挑着多余的蔬菜到集市上去卖。  相似文献   

4.
我第一次使用手机是在师范学校毕业当老师的一年之后,积攒了大半年的工资买了一个新手机。打开包装盒,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使用手机,而是阅读说明书,从说明书上了解了手机的按键功能和操作步骤后才拨打出第一个电话。很多成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类似的第一次遇见问题时,也往往是先去问问“度娘”或其他有经验的人,知道怎么做了再去行动。  相似文献   

5.
我是2008年和爸爸妈妈去欧洲环游的,在德国呆了2天时间,没有去德国首都柏林,只去了德国的科隆。我们是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坐小火车进入德国的,过了一座桥,小火车上就显示到了德国境内。等在小站停下来的时候,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个德国警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带枪的警察,很好奇,看了很久,可能是因为我太好奇,那个警察注意到我了,还很友好地向我打招呼。  相似文献   

6.
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西方盟国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性的“再教育”,这是现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试图对一个民族的所谓“民族特性”进行全面改造的政治尝试,该政策是由英国首先提出的,它主张用西方的民主传统去影响,改变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占领之初到占领体制结束,西方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涵盖了整个文教体制,“再教育”,促使德国人民对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培植了民主观念,从而使德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德国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蜕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只是英国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新的起点。早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封建制度的危机就笼罩着西欧各个封建国家,最后它表现为打破已经陈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其适应于新的生产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反封建的第一次大搏斗,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德国的宗教改革和一五二五  相似文献   

8.
如果用今天的文化观念去观照五十年代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便会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作品中的“我”不是迷途知返的典型 ,而是“以理驭情”的悲剧形象 ;作品中的“妻子”不是新型的妇女 ,而是向传统道德观念屈服的女性 ;对作品中的人物加丽亚不应贬而应褒  相似文献   

9.
刘春雨 《山东教育》2006,(12):60-60
就历史和流传的作品而论,中国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国”,但我们并没有解决好文学的“质量”问题,而且逐渐断裂了千年的文化传统。换句话说,文学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是体验而不是技巧,文学主要解决的,不是文字组合的能力,而是语言感觉的能力。误入歧途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学子们满怀热忱而来,浑浑噩噩而去,难怪他们像无数普通人一样疑惑: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被母亲在襁褓中用双手托起,我便开始体验人生了。当我大哭的时候,母亲第一次在我的屁股上轻轻拍了一掌,从这一巴掌上,第一次感到人生并不是那么的美好。第一次在爷爷、奶奶怀中撒娇,爷爷奶奶屈服了。我第一次感  相似文献   

11.
英国和德国虽然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大相径庭。英国的职业教育曾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经济大国,而德国的职业教育举世闻名,成为"欧洲的师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英国在"绅士文化"影响下,崇尚传统,重人文轻科技,侧重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精英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德国有着重视手工艺和技艺、重视实践和培训的优良传统和务本求实的价值取向,这种广泛的大众文化基础和强烈的社会认同感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在爱丁堡举行的首届英国国际教育大会上,英国文化协会教育推广主任尼克·凯姆等在会上发布了“关于国际学生流动的最新报告”。报告认为,美国仍是世界各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国。在英联邦国家中,去英国留学的学生最多,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生数量次之但在飞速增加。在欧洲,德国和法  相似文献   

13.
近日,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三联书店举行的“我们的经典”读书会上说:“孔子不是软实力,老子不是软实力,传统文化不能救中国。”“这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而是针对近20年来的虚火中烧。”李零说,传统文化热、孔子热寄托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大家希望扩大影响,让世界上的人更多的了解中国,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心情被煽情蛊惑发展到狂热,适得其反,已经走到了反面。  相似文献   

14.
开心豆     
《红领巾》2012,(4)
有个人第一次去集市上卖冰棍.站了很久都不好意思开口叫卖。这时.旁边的小贩)高声喊:“卖冰棍!卖冰棍!”他很高兴地接着喊道:“我也是!”  相似文献   

15.
幸运     
我十岁的时候非常想要一辆自行车。我父亲说我们穷得捉襟见肘。我就不再提起此事……直到有一天,我从集市上跑回家,激动地告诉父亲:摸彩的头奖是一辆自行车!而一张彩票只要二十芬尼!父亲笑了。我请求道:“我们只买两张彩票行吗?”父亲说:“我们穷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最后我哭了起来,父亲才让步了。“好吧,”他说,“明天下午我们去赶集。”第二天下午父亲带着我到了集上,谢天谢地,车子还在原地放着。我买了第一张彩票,没中彩。不要紧,车还在,我还有父亲答应的一次机会。第二次开奖的时候,我手里攥着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上了。摇奖…  相似文献   

16.
沙漠奇遇记     
澳大利亚我没有去过澳大利亚,却在欧洲旅游的时候接触过不少澳大利亚人,感觉他们是来自阳光国度的人,不拘小节,性格很豪爽快乐。一个同旅行团的澳大利亚女孩就曾经和我聊起,她说澳大利亚的男士永远做不了英国绅士,因为他们做不到很拘谨地说“请”、“谢谢”和“对不起”。我很认同文章中的一个说法:“在这个国家,你得提防那些没有笑容的人。”——Al Ho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有快60年的和平时间了。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经过短短的“20年的休战”,就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相比较,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这其中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德国从一个战败国成为欧洲强国,并迅速挑起战火,英国的“欧洲均势”传统政策起了诱发德国“战争欲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尤其是上初中的时候,各科成绩都想拿第一。结果却往往不能如愿。一次,面对我沮丧的神情,妈妈温和地安慰道:“其实,你已经不错了。不见得干什么都要争第一,只要尽力就行了。”“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全拿第一。”我很倔强。“你错了。”妈妈严肃地说,“拿第一,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那是需要跟别人比的。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对别人却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利去掌握,我觉得你现在要解决的不是去拿第一的问题,而是要弄明白拿那么多的第一干什么?”妈妈深情地望着我,“其实,第一并不重要,尽力就是最好。”那天…  相似文献   

19.
年轻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德国吧,这个欧洲中部的古老的国家,文明灿烂,山河美丽。在我没有去德国以前,我从来都没想到过,这个国家在我的生命中竟会是非常重要的;从来部没有想到过,我会对它产生一种类似故乡的感觉。说到它的时候,我的心能温柔地一动。是的,从来没想到。飞越了万水千山,第一次到慕尼黑的时候,是冬天的夜晚,淡黄色的大星星在  相似文献   

20.
5.其实.我不是柳下惠,更不是性无能,而是她们都没能使我产生像妻那样令我无法抑制的“性趣”。第一次见妻我就看中了她,第二次相见我已有冲动,第三次相见便大胆地揽她入怀,并迫不及待地献给了她我的人生第一吻。几乎每一天都要去她家找她,正儿八经地品尝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